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林素园:教育救国 赤子情怀

http://www.clnews.com.cn  2012-12-04 09:14:37   来源:金峰文化站  【字号

  在参观于山“辛亥革命纪念馆”时,你或许会在大士殿真龙庵内发现一块《黄花岗中学碑》。此碑是长乐人林素园1946年7月7日所立,藉以缅怀烈士。大多数人对“林素园”三字颇感陌生。实际上,林素园是民国时代和建国初期国共两党要人所推崇的“闻人”,一位颇有社会名望的教育家。

  饱读诗书博闻强识

  林素园(1889-1967)原名林向群,字昌文,又字放庵,号鹤如。1889年出生于长乐甘墩(金峰镇)连(林)开的书香门第。林素园之父系邑武庠生(武秀才),颇有德望。林素园幼时授业于其族叔祖桂丹先生,饱学诗书,博闻强识,儒学渊源深厚。据佛界高僧通一大师撰写的《林素园墓志铭》所言,林素园“幼好学每因贫辍学而弃”,其“弱冠之时完婚,夫人陈氏天萱夜织,资其赴省城续学”。

  当时,林素园就读于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系清内阁大学士、末代帝师陈宝琛所创建。当时陈宝琛还担任了学堂监督(校长)。林素园对这位“弢师”(陈宝琛自号弢庵)极为敬重。他亦曾介绍陈宝琛在鼓山、永泰等地修建“听水斋”,常言其师如何倾情山水,尤喜听水瀑奔腾怒号以涤襟怀。

  1912年,林素园自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卒业归里,任吴航小学训育主任,翌年受聘胪峰小学校长。1916年,林素园赴北京,由师友资助留学日本。1921年,林素园自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经济学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平大学教授。还与高一涵、沈钧儒等创办《自治周刊》。不久,林素园客居洛阳,被聘为直鲁豫巡阅使署高等秘书,成了吴佩孚的幕僚。林素园与吴佩孚私交甚好。吴佩孚器重其才气,但知凭其书生意气、禀性耿直,难以在军政两界立足,希翼其能从事“教育救国”之道。

 

  教育救国勇担危职

  大概出于“寒门子弟读书难”的情结、受其“弢师”(陈宝琛)影响和接受吴佩孚的建议,林素园选择了“教书育人”的人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教育救国”之梦想。1926年林素园当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部学长(校长)之职,这是他真正走上“创建保民学校、开展教育救国”道路的起点。

  当时,社会动荡、经费紧缺、学潮迭起,校长一职因吃力不讨好被视为畏途。尤其那段时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更是令当局头痛。1925年,鲁迅、刘和珍、许广平等师生与校长杨荫榆发生矛盾,引发女师大风潮,风潮最后以“撤销杨荫榆校长职务”告一段落。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被杀害,女师大师生无比愤慨,再度掀起学潮。教育部下令停办该校,改为北京女子学院师范部。1926年8月28日,经段祺瑞执政府国务会议议决,教育部发表部令,令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女子大学合并为国立北京女子学院,分设师范与大学两部。教育部长任可澄兼任女子学院院长,林素园任师范大学部学长(校长),并要求林素园于是年9月4日“到部视事”。

  林素园不计个人得失勇担此任。1926年9月5日,教育部派林素园率领军警赴女师大实行武装接收。

  对接管之事,后人多认为这是上演了一次“武行”之事。但林素园后来向教育部呈上一份二百余字的报告中写道:“素园本日午前十一时复往该校,维时该校职员等聚集多人,声势汹汹,当晤教员徐祖正、周作人说明接收理由。该徐祖正等声言同人等对于改组完全否认,早已宣言,何竟贸然前来?言时声色俱厉,继续跃起漫骂,户外围绕多人,一齐喝打,经部员劝告无效,并被拳击,素园等只得来部陈明。”由此可见,当时林素园虽“带兵接收学校去”,但并没有“演过全副武行”,否则当时报纸舆论早就纷纷谴责了。当时也只有《北京晚报》一篇纪实性报道:“今日下午一时半,任可澄特同林氏,并率有警察厅保安队及军督察处兵士共四十左右,驰赴女师大,武装接收。”也没有“演过全副武行”的重彩浓墨描绘。

  因为接管之事,后人将林素园定位为“反派人物”。对鲁迅著作中出现的“林素园”,注释皆为“林素园,研究系小官僚”。殊不知林素园还有领导过长乐十三乡农民起义,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掩护地下党员等英勇壮举。而且,那时的林素园早已“赤化”了——林素园留学东瀛期间,与日本共产党总书记野板参三是同班同学,俩人经常探讨马列主义新思潮。在北平任教授期间,林素园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更是交情甚厚。

 

  身体力行造福桑梓

  林素园就任学长后,恪尽职守,维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时,办学经费难以筹集,1926年10月4日,张贻惠等北京国立八校校长联名向教育部辞职。而林素园顶着各种压力,殚精竭虑,力求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据1926年10月31日《世界日报》报道:“师大在国立学校中经费最为困难,惟该校各教职员对于学生学业异常重视,虽迩来有断炊之势,然亦愿茹苦维持,因无款购煤,师生盥洗全用冷水,一些女生则集资购煤自备盥漱。”是年11月6日,《世界日报》还报道:“师范大学注重体育,除体育系学生外,全校学生均需选习二种以上体育功课。因为师大学生毕业后将为中小学之师表,如无健全之精神,实不能胜任愉快。”1927年1月1日,林素园调往教育部秘书处,毛邦伟接任学长职务。但林素园仍以教书为本职,任民国大学教授。

  不久林素园离开了教育部,客居洛阳,被聘为直鲁豫巡阅使署高等秘书。自此,林素园开始书生戎马岁月,但“教育救国”之理想已经根植其心。

  1937年,林素园赴广西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亲率田汉领导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抵达广西桂林,与田汉联合创办“桂林黄花岗小学”,并亲任校长。

  1940年,林素园与其从兄林云棋(曾任甘肃公署参事)为首创办“联开小学”(可容纳500个学生就读),还将在长乐县联开村独自享用的三十余亩“书田”全部捐出,给本村儿童免费入学。

  1941年,林素园在福州致力家乡教育事业,实施战时民众教育,发起抗日宣传,创办保国民学校。林素园在闽侯南屿镇集资创办“黄花岗中学”,自任校长。林素园对黄花岗烈士由衷的推崇,并将烈士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以“黄花岗纪念中学”冠名,但报批时被当局教育部门改称“黄花岗中学”。1942年,福州第二次沦陷,林素园率领黄花岗中学教师八九人,学生约200人,迁校于永泰葛岭乡廨院寺复课开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福州。(黄花岗中学于1955年并入福州市立初级中学,后在此基础上设立福州一中)。

  1945年,日军败退,民生凋敝,教育举步维艰。林素园等耿耿竭诚于教育,在长乐金峰创办“私立德成初级中学”(此校于1947年7月停办)。

  林素园一生是爱国爱民爱乡的一生,他投入极大的精力,为教育事业做了许多不朽的贡献。史家更须秉笔春秋,还历史真面目,以慰这位倾心“教育救国”情怀的赤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