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闽中十才子”我邑有三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3-09 08:30:19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明朝初年,闽中有十个文坛俊杰,作诗旨趣相近,结社唱和,逐步形成闽中诗派,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巨大,故被时人称为“闽中十才子”。《明史》也有“闽中善诗者,称十才子……”的记载。他们分别是林鸿、高棅、王恭、王偁、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其中高棅、王恭、陈亮为长乐人氏。

  “闽中十才子”论诗,主要主张宗法盛唐,力求通过模拟盛唐诗的体格、字句,重现盛唐的“冲融浑灏之风”。闽派诗论的出现,与明初文风的转变有关,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明初提倡程朱理学,提倡朴实文风,政教合一,以“闽中十才子”为代表的闽派诗论与此不无共通之处,其对明朝文学流派影响巨大,如其后的三杨“台阁体”(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以台阁宰辅的地位,领导文坛三、四十年,形成台阁体)及前后七子(弘治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九思、边贡、康海、王延七进士结成七子社,人称前七子;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王世贞与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谢榛、宗臣相结社立派,人称后七子)。

  在十才子中,王偁、王恭、王褒三人都参与了修纂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高棅(1350-423年),字彦恢,别号漫士,仕名廷礼,长乐人。性善饮,博学能诗,工书画,书学汉隶,画学米芾父子,世称“三绝”。明永乐初,以布衣徵入翰林院,为待诏,后迁翰林院典籍。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传世。其所选《唐诗品汇》90卷、《拾遗》10卷、《唐诗正声》22卷,引申宋严羽之说,首次将唐诗依诗体分类为初、盛、中、晚四期。其作品多摹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不少应酬之作。

  王恭(约1350年-?),字安中,长乐沙堤人,明洪武间隐居筹岩山,自号皆山樵者。永乐四年(1406年),以儒士荐起待诏翰林3年,年六十余,参修《永乐大典》。书成,授翰林院典籍,弃官返里。著有《白云樵唱集》4卷、《草泽狂歌》5卷、《王恭诗集》7卷及《凤台清啸》等。

  陈亮(约生于1375年前后),字景明,号拙修翁,长乐沙堤人。元末儒生,入明,家居建沧州储玉楼,郡县累征不仕,作《读陈搏传》以见志。与福州耆彦结“九老会”,唱和为乐。著有《储玉斋集》6集、《沧州集》3卷。

  (作者 时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