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长乐鹤上山清水秀人文渊薮 天下佛教戒律出长乐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4-03 09:33:53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道圣师父在介绍《百丈清规》中的20条核心思想《丛林要则》

  10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怀海禅师,他制定的《百丈清规》沿用至今

  福州新闻网讯 “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佛教清规戒律,源于《百丈清规》。 它的缔造者是盛唐时期的百丈怀海禅师,长乐鹤上人。这一清规推行后,天下禅僧纷纷效仿,并沿用至今。

  怀海大师的前生今世

  怀海本姓王,俗名木尊,长乐沙京村人,生于唐开元八年(720年)。怀海幼年落发家乡的龙泉禅寺。龙泉寺与福州鼓山涌泉寺、福清黄蘖寺并称闽中三大名寺。此寺坐落在长乐鹤上镇沙京莲花山。

  近日,记者踏访龙泉寺。它始建于南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原名西山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懿宗赐名龙泉禅寺。历史上,龙泉寺有许多高僧主持。现在的寺院包括百丈纪念堂、百丈清规碑刻、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西归祠、观音阁、祖师堂、方丈室、瑞淼和尚塔等,占地70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百丈清规》产生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处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中。 这股低迷之风也影响到丛林。韩愈曾写一首《送灵师》的诗,刻画了一个“狂僧”的形象:“饮酒尽百盏,嘲谐思逾有时醉花月,高唱清且绵”。怀海曾亲眼见过一个“狂僧”,用木雕菩萨像烤鱼,吃饱之后,大声骂佛。

  那时的僧人大多无固定住处,即所谓的“云水僧”,他们在说法行道方面有诸多矛盾,况且当时禅僧日益增多,龙蛇混杂,又无独立的禅院,给寺院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唐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寺院的土地和劳动力来源减少,僧侣面对着如何适应社会变动而生存下去的严峻问题。

  怀海认为:如果禅门弟子既不读经,也不参禅,甚至比凡俗众人更明目张胆地排佛谤佛,禅宗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这股颓废之风倘不加以遏制,实际上是把自己推向绝路。

  怀海禅师决心通过改革,让禅宗有新的发展。怀海禅师认为,当时佛教界的戒律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制定的,在印度戒律中,僧人不能种地,因为地里有虫子,容易被误杀,而触杀生戒条,所以僧人只能去乞讨。乞讨对中国人来说有不劳而获之嫌,于是,怀海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便成为出家人的风尚。他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衍生出《百丈清规》。

 

  国旗与佛教教旗一起飘扬在龙泉寺飘扬

  龙泉寺首座道圣师父带着记者来到百丈怀海禅师纪念堂。 只见奉祀在堂中的怀海禅师像慈眉善目,神情睿智。距纪念堂正门不远,是一处长方形碑刻,上面镌刻着《百丈清规》中的20条核心思想《丛林要则》。

  纪念堂碑廊上有90块石碑,镌刻着百丈禅师创制的《百丈清规》,共8万字。站在碑廊前,道圣向记者介绍百丈禅师的一生:

  传说王木尊幼年哑不能语,一天祖母带他到附近的龙泉寺烧香,他突然开口说话,回到家里又成哑巴,于是他落发寺中为僧。后来,他去江西南昌师从高僧马祖道,得道后在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开山说法,因此世人尊称他为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晚年回家乡任龙泉寺住持,重建寺院,于唐宪宗九年(814年)圆寂,享年94岁,谥“大智怀海禅师”。龙泉寺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崇高声誉,受到唐皇室重视,懿宗皇帝亲笔题写龙泉禅寺山门匾额。

 

  

       流米佛:一个戒贪的反面教材

  走出纪念堂,右转拾级而上便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前后有16根双人合抱的大石柱,石柱高6米,径围3米,重约四五吨,它们及柱础、础盘均为唐代百丈禅师建寺遗物。

  大雄宝殿后墙靠山而立,山体有岩石凸出,上有一尊简易的石像“流米佛”。道圣师傅告诉记者,相传怀海禅师建寺时,佛肚中不断流出白花花的米。由于味道香甜,人称香米。每天流出的米刚好足够供应寺内僧众、游方僧尼及土木泥水工人食用,不多一两,不少半钱。后来,有一个煮饭的僧徒想让米流得快,便用火钳捅石佛肚脐,从此佛肚不再流米。

  出家人戒贪嗔痴。一个中国佛教清规戒律发源地,出此“贪”事,让人感到,莫非是上苍安排的一个警示教材?一种对“清规”违背者的惩罚?

  眼前的“流米佛”依旧,记者却想起怀海大师的醒世余音:“知足常乐,博爱无边!”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徐文宇 林红 桂丹/文记者 张人峰/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