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长乐太平桥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4-26 08:34:5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离长乐市区东向里许地,有座横跨汾阳溪的石板桥——太平桥。桥身长8米,阔5米。这样简易的石板桥在长乐地区比比皆是,更何况汾阳溪面用水泥封盖,要不是桥头“太平桥”碑石和桥栏四角竖立的小石狮,人们难以置信这是座桥。倒是桥旁枝叶茂盛的古榕树和跨溪而建的太平亭,为它平添几番古意。太平桥名闻遐迩,是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年纪的长乐人对太平桥耳熟能详,上世纪80年代年代上过高中的人,对太平桥更为亲切。80年代后期,长乐师资奇缺,市教育局每年要从外省引进几十名师范院校毕业生。这些年轻教师一来到长乐,就会到太平桥头,踏看“故乡的榕树”……

  为什么太平桥名声如此大,最重要缘故是桥头立一石碑刻“太平桥”三大字,碑的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重建”。它饱经沧桑,是吴航大地的历史见证与象征。“太平桥”三字端庄雄伟、苍劲有力,吸引了许多人在碑前流连忘返,啧啧称道;不少书法爱好者在碑上临摹。曾经是孙中山女婿(其妻为孙中山次女孙婉)、湖南湘乡人王伯秋,1934年被任命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长乐县长。他一踏上吴航大地,就深深地爱上这一历史悠久的碑石。公余,他常去六平山下汾阳溪畔游玩,每当经过太平桥时,他却要驻足凝视。1938年,他离职时,还将“太平桥”三字临摹而去。

  民国《长乐县志》云,“太平桥在县东。唐上元初,里人林巨卿造。明弘治间圮。署县事姚祯重造,名丰泰桥,俗呼观音桥,嘉清间复圮。隆庆四年知县蒋以忠更造。上为亭,两岸有路,改今名”。长乐知县、苏州人蒋以忠为什么要把“观音桥”改名为“太平桥”呢?他认为:“观音乃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吾今易‘太平’,以示人和时宁之意。”(摘自蒋以忠《太平桥碑记》)

  太平桥是城关通往南、北方必经之处,是交通枢纽,桥旁苍老蓊郁的榕树,以绿阴蔽桥面。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在两岸水底石罅中,螃蟹半露着身子,翕动嘴巴,不停地喷出水花,激起一道道涟漪……乡民挑担进城者,尤其是地处海边的梅花、漳港赶市的渔民,在此卸肩停步,歇息片刻。每逢朝晖夕阴之时、炎夏酷暑之日,乡民多聚集树下,说古道今。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为太平桥锦上添花。黄河浪以太平桥旁榕树为题材的《故乡的榕树》写于1979年,长期成为高中民,在此卸肩停步,歇息片刻。每逢朝晖夕阴之时、炎夏酷暑之日,乡民多聚集树下,说古道今。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为太平桥锦上添花。黄河浪以太平桥旁榕树为题材的《故乡的榕树》写于1979年,长期成为高中语文科教材。2001年中学教材改革,仍舍不得割爱,《故乡的榕树》被编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三册《语文读本》内。

  百年来,太平桥上不太平。时过二百多年,洪水作祟,太平桥又被冲垮。另一块《重修太平桥碑记》记载了清·乾隆甲寅年(1874年)洪水造孽:“中秋后九日夜,飓风狂雨煽发,化龙冈、小有天两山溪水并出澎湃,上冲汾阳庙,下荡太平桥,东西二岸崩坏,不利行人……”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山洪危害不浅。无独有偶,时隔二百年的1997年9月7日晚,汾阳溪波浪滔天,涛声轰然作响,把太平桥厚重的桥栏、桥柱冲垮,有的竟被洪水推送十几米之遥。

  天灾不可怕,人祸更须防。1966年,“破四旧”口号甚嚣尘上。“太平”是封资修字眼,“太平桥”被改名为“反帝桥”,乡人意识到:太平桥石碑和桥栏仅剩四只石狮子要毁于一旦。夜间,乡人把“太平桥”三字敷上水泥。为提防遭石狮不测,每当“破四旧”队员在桥上逡巡时,总有人坐在栏杆上,抱住狮子头,佯装支撑身体以免落水之势来掩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人凿开水泥,涂上红色油漆,“太平桥”三字才重见天日。

  长乐市政府看到太平桥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旧城东片改造的方案中,决定太平桥、太平亭及碑刻,加以保护并开发。今古桥犹在,榕树还存,它俩像一对饱经风霜的老夫妻,如影随形,相得益彰。相信为时不远,太平桥定会焕发青春!

  黄世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