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郑和给长乐留下四大未解之谜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6-27 11:16:13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从明年开始,国内外一系列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将陆续开展,作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回国驻泊之地的长乐将再次引起世人瞩目;本月19日,英国著名的研究郑和专家席孟斯教授将率国际郑和研究学者专程来长乐破解——

  第一谜出土的巡海大神塑像中怎会有外国人?

  今年2月18日至20日,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长乐组织了一个“长乐漳港显应宫巡海彩塑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明史与航海史的一流专家,对长乐市漳港镇仙岐村出土的一组巡海彩塑到底是何人进行了研讨。

  1992年长乐市漳港镇仙岐村在建房时,挖掘出了湮没地下100多年的大型庙宇———显应宫。庙中5个神台之上供奉的彩绘泥塑神像完整的和破损的共有44尊。其中前殿右侧神龛一组神像,被当地群众称为“巡海大神”。近几年来,部分专家通过对泥塑神像的研究,提出“巡海大神”中间的一尊座像就是明三宝太监郑和的观点。在今春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上,这一观点得到确认,其主要论据是:

  塑像的服饰是典型的明代太监服饰。专家们认定,从塑像的造型风格、服饰和雕塑手法上看,属于明代后期作品。组塑的正中座像显为职位最高者,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尤其是塑像的帽子特征明显是明代独有的。对明代衣冠制度特别是对郑和服饰有研究的人,一看塑像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宝太监郑和。

  塑像与明朝后期郑和形象的记述和图像相吻合。明代的《金瓶梅词话》、《三才图绘》、《酌中志》和《明史·舆服志》等书中都有关于明太监衣冠的记载。尤其是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万历刻本)中,不仅有关于郑和衣冠的描述,还有几幅郑和插图,如“大明国统兵大元帅(郑和)”、“元帅鞠恭复朝命”等。将“巡海大神”塑像中的那尊坐像与书中的文字描述、插图比照,完全吻合。

  “巡海大神”组塑符合郑和下西洋的实际。组塑中6人都是明代太监服饰,其中一人手持“诏书”。

  “巡海大神”组塑中间的坐像即是郑和,对此专家们意见一致。但令专家们不解的是,站立在郑和左侧的是一高勾鼻者,其脸部有着明显的西亚北非人的特征。当地的百姓把这尊塑像“番客”,意为外国人。这位“番客”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人?他怎么会出现在郑和船队里?是因何德何功被立在“巡海大神”神像中?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之后,他是留在了中国,还是返回了故国?这成了一个谜。

  在中国庙宇的神台上立着一位外国人,此消息很快传到国外。英国研究郑和的专家席孟斯教授获悉后,很快与长乐方面联系,表示4月19日将率国外郑和专家到长乐,帮助破解这个历史之谜。

 

  第二谜长乐是否是外国使者来华第一站?

  国家决定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后,我省市专家加紧对郑和在长乐活动遗址的挖掘与考证,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详尽考证了郑和在长乐南山建立起了包括天妃行宫在内的庞大的建筑群。这一建筑群毁于抗日战争,长乐市在这一原址建郑和史迹馆时,发现了两个原天妃宫的圆柱石,它们高30公分、宽43公分,雕琢得相当精细。《长乐县志》和《天妃灵应之记碑》中对天妃行宫分别有“制甚壮丽”、“既严且整”等记载。从出土的圆柱实物可推想当时宫殿的规模之大、建造之精致。

  郑和只是每次往返西洋时住在长乐,为何要建如此精美庞大的建筑群?根据最新的考证,郑和每次回国,都有不少外国使节随船而来,在长乐住上一段时间后,再与郑和一起去当时的首都南京。长乐是否是外国使者来华第一站?到底有多少外国使节随郑和船队驻扎过长乐?这些建筑群是否为外国使者来华下榻之处?这是否就是福建最早的“涉外宾馆”?这又是长乐留给历史的一个谜。

  第三谜有多少世界珍奇动物从长乐带到全国各地?

  郑和亲自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十五年,郑和下西洋时,各国都争着进贡了本国的珍贵动物,其中“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

  前些年,长乐市文物工作者对碑文作出了一些考证:“忽鲁谟斯国”在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北岸,即是今天的伊朗亚巴斯一带;“阿丹国”在今天的红海口阿拉伯半岛西南海岸,即是今天的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亚丁一带;“木骨都束国”在非洲东海岸,即是今天的索马里摩加边沙一带,“卜剌哇国”在今天非洲东海岸肯尼亚蒙巴萨一带,“古里国”在今天印度西南海岸卡里库特一带。

  最近专家们的考证又有了一些进展:“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其中的“福禄”是索马里语“faro”的音译,英文译为“zebra”,是“斑马”的意思;花,则是意译,指花纹、条纹。“花福禄”指的就是“斑马”。“阿丹国进麒麟”,其所说“麒麟”是索马里语“giri”,即英文giraffe(长颈鹿)。《天妃灵应之记碑》中也说它“番名祖剌法”,因此可以说,进贡的麒麟就是长颈鹿。

  但是,专家还是没有考证出忽、鲁谟斯国,进贡的“大西马”指的是什么?卜剌哇国,进贡的“鸵鸡”指的是什么?是鸵鸟?还是火鸡?至今还未找到正确、可以说服人的答案。古里国,进贡的“麋里羔兽”又是什么动物?阿丹国进贡的“长角马哈兽”指的又是什么动物?到底有多少世界各地的珍奇动物被郑和船队带回了中国?今天中国百兽的祖宗,有多少是郑和下西洋时带来的?这又是一个谜。

 

  第四谜郑和下西洋是否还有找人的目的?

  郑和是明永乐三年第一次下西洋的。永乐皇帝长期坐镇北方,稳居北京,为什么一反历代帝王常例,突然把目光转向无边的海洋?而后来又不再让郑和出使了?历史上多认为,派郑和船队下西洋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招引各国来朝贡,同时也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有的说,此中暗含着一段秘而不宣的隐情。这就是“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而策划的一个行动。

  “靖难之变”的史实是这样的: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一生钟爱长子朱标和四子朱棣。但在封建社会中,皇权一直以正统世袭,所以当朱标死后,朱标的儿子朱允Χ升为太子。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Χ即位,改年号为“建文”。此时弱君在朝,强藩在外,各地藩王又都是皇帝的叔辈,拥有军政大权。最初,燕王朱棣不敢轻举妄动,装疯装病。后来,见建文帝相继废除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感到自己也可能被废。于是,起兵谋反,号称“靖难”,直逼南京。建文四年,朱棣登上皇位,迁都北京,称“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

  叔父夺了侄儿的皇权,是有“夺嫡”和“篡位”之名的。正而八经的皇帝在世并且出逃,对朱棣的帝位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他一方面为了安定人心,发布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再就是根据传闻中的蛛丝马迹去苦苦寻觅,于是引出许多明察暗访的故事来。《明史郑和传》曾有这样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一个被追杀的旧帝,没有任何准备如何能远涉重洋?永乐帝真会以为侄儿逃之海外,并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但如果一点没有此意思,明史为何会有记载?这又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报记者 刘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