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三溪大桥小桥和《重修大小桥记》碑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6-20 09:16:2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长乐三溪村是福建省的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三溪,发源于福清与长乐交界的群山中,因溪分三派,似三足鼎立,故又称鼎溪。村名也因三溪汇聚而得名。

  三溪水多桥也多,唐宋始建的古桥现仍存5座,最有名的当属大桥和小桥。唐代始建的大桥,跨北溪,石构,三墩四孔,每孔由4根石梁共16根架成,桥全长43米,宽2.4米,桥梁石上尚留有“宋宣和乙巳”、“宋咸淳己巳秋重修”、“明万历甲午缘首潘世□”、“明进士潘桂,男舜历、舜厚、舜平共银拾两”等刻字,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文物。桥东头一棵千年古榕,平伸向溪中,堪称一奇。1986年4月29日,大桥被列为长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桥跨南溪,又因坐落三溪之首,故又称首桥。小桥首桥福州话同音。桥头碑云:“首桥,冯森等建于宋。”桥为单孔石构平梁桥,桥面两侧架石梁,在二梁间凹槽上横铺石板。桥高3.2米,长8.8米,宽2.24米。桥头大榕树下立了多块古碑,其中一块《重修大小桥记》记载了明万历年间几次重修大桥小桥的情况,对研究三溪桥梁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碑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且碑文未见有志书记载,经笔者细辨碑上文字,将碑文抄录整理,加上标点,全文录下,以存史料:

  重修大小桥记

  鼎溪发源最远,派衍为三。自放生、破石潭而下,北流在戊,东流居申。其间桥之者十有二三,而北之大桥、东之小桥尤要。自唐迄今而圮匪一。嘉靖己亥飓涨,大桥已去其半。今上癸巳,并所存东畔亦半入波纹间。小桥后先倒决,仅存二石梁以度,扶筇者有飞越之恐焉,先司寇忧之。甲午岁,仝季勳伯具疏辑缘。未竣,而宦旌北指。然大桥已为墩者三,辟门者四,稍利攸往,仍錾石梁五以需。越己酉,余弟子敦等,从乡硕谋,裒新缘加一篑,登诸梁并鹊架,又于小桥上下砌坝十余丈,并广二梁之堵三尺,而二桥皆坦然周行矣。顷两洪涨,而大桥水不没骭,小桥磊块无□,何非修造之力乎?砥柱廻澜,自先司寇与季勳伯创厥始,后有作者不坠□□山川之灵也,往来之利也,众君子同心之仁也!先司寇□在天如身亲见之矣!维题柱于西蜀,缵集贤于东都,先司寇疏中谓□□□□夗有功于二桥者,勒石三碑,以垂永永云。

  万历己未冬,乡进士奉政大夫同知河南开封府事前瑞金令里人潘舜历拜手撰。

  文末还详列了甲午年修大桥时三溪玉楼境等十境官绅乡民捐资姓名数额。

  碑文撰文者潘舜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大桥小桥从唐宋以来多次圮毁多次重建,碑中记载了明嘉靖己亥(1539年)飓涨,大桥圮其半,万历癸巳(1593年)所存东畔亦圮,小桥倒决,仅存二石梁勉强通行。甲午(1594年)由其父潘桂、伯父潘季勳带头捐资并募缘重修大桥小桥,已粗具规模,因北上任职而未完竣。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修竣。碑中捐款的记载对了解当时当地的居民姓氏、建制境域等都是珍贵的史料。潘桂,字季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历任建平知县,改济南府学教授,国子博士,刑部主事。此外,在大桥的东头还有四块石碑,其中《明万历己未春重修大桥姓氏》碑与《重修大小桥记》碑相关,为同一年所立,可惜此碑曾被人为凿断,如今只余上部78厘米一截,内容是记载捐款的。

  潘桂父子都是有名的人物。1985年1月,在三溪溪中清淤时发现1枚铜印,方形,长8.3厘米,宽8.2厘米,体厚1.4厘米,印柄呈楔形,高8.9厘米。正面篆刻“行在刑部江西司”,背面楷书“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廿八行在福建礼部造”。隆武系南明朱聿键在福州称帝的年号。据《三溪潘氏族谱》记载:当时处于战争状态,清兵侵占江南,潘氏二十二世潘舜厚(潘桂的次子),邑庠生,隆武中任兵部司(或为刑部司之误),退居家乡,等待时机反清复明。最终,满清统一中国,看大势已定,只好将带回之印沉入溪中。1989年9月,此印移藏长乐文化馆,后又入藏长乐博物馆。

  (作者 林 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