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从长乐黄岐澳 考闽国甘棠港(续谈)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7-04 08:24:52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我们曾写过《从长乐黄岐澳 考闽国甘棠港》一文,提出甘棠港在长乐(见《吴航乡情报》2014年6月25日4版)。也有学者撰文认为甘棠港在琅岐岛。多蒙专家学者们关注甘棠港课题的研究,针对拙文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我们今择部分问题予以解答,结合一些新的资料,继续作些考证,进一步证明甘棠港真正遗址是在长乐,而不在琅岐岛。

  1、长乐黄岐澳在哪里?

  长乐市文岭镇石壁村“猫山(北猫山)”与之北的前董村“棋山”之间的澳口称黄岐澳。石壁村自古有黄岐境。棋山,古代地图有标注为“黄岐”的。

  猫山之南的澳口称为门口澳,因为五代闽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千年间都属长乐圣阳刘氏的专属私家渔场,所以又俗称“刘子江”。

  黄岐澳与门口澳相邻,这一带古代有黄岐境、赤岐境、青屿境、铙钹境(白马忠懿王庙之所在),但没有门口境。黄岐澳和门口澳都是长乐古代著名的澳口。

  2、长乐黄岐澳是否有史料记载的依据?

  位于长乐市文岭镇石壁村猫山东面崖壁上有摩崖石刻,内容如下:

  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结,本县主贺,定界勘语。

  审勘得董安生与池开忠互控网位一案,缘廿四都有黄岐、门口二澳,以青屿、舖洲分界,以北黄岐澳有董高二姓网位,界浦门口曾系青屿及池姓网位。顺治年间高姓将应得网位分载至平磹止契卖林姓掌管,而林姓转卖于池耀忠。嗣至乾隆二十一年,池耀忠又转卖董安生为业,载明上至虎港,下至青屿,并将池手冯姓等姓原契统交董安生,则所称平磹即系贴近青屿,故或书平磹或书青屿。即董安生妄指平磹在下,图占青屿外舖洲之西池姓网位。三姓到县说话。勘讯青屿与舖洲劈直,契内既载以青屿为界,自应以有据之青屿为凭。青屿以西属池,舖洲既与青屿劈直,则舖洲之南亦应归池掌管。断令舖洲之北给董姓照契管业,舖洲之南听池姓采捕,二姓永不计影占混争,如此重重,永遵从天意。

  方志中对黄岐澳也多有记载,已散见本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3、把“黄岐门口”解读为一个词行不行?

  黄岐澳摩崖石刻揭示了长乐黄岐澳和门口澳这两个澳口的具体位置。有学者把“黄岐门口”解读为一个词,认为这里只是甘棠港外围,这种解读显然不通。其实门口澳和黄岐澳就处在甘棠港的出海口。

  4、《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中“途经巨浸,山号黄崎”如何解读?

  “巨浸”,应解释为大水,此义项《辞海》等辞书有收,书证也不难找。如:

  (1)大水,指大河流。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2)大水,指大海。唐·许彬《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诗:“不易识蓬瀛,凭高望有程。盘根出巨浸,远色到孤城。”宋·范仲淹《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太湖﹞虽北压扬子江,而东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孙中山《建国方略·行易知难》第四章:“倘无罗经以定方向,则汪洋巨浸,水天一色,四顾无涯,谁敢冒险远离海岸,深蹈迷途,而赴不可知之地哉?”

  (3)大水,指大湖泽。《宋史·食货志上一》:“太湖者,数州之巨浸,而独洩以松江之一川,宜其势有所不逮。”

  (4)大水,指洪水。宋·陆游《读夏书》诗:“巨浸稽天日沸腾,九州人死若丘陵。”

  “途经巨浸”的“巨浸”也是大水,指大江或大海,即“江海通津”处的茫茫水域。

  有学者解释“浸”为动词名词化,把巨浸解释为“巨岛”,并说这是他的重大发现。这更是根本错误的。

  5、关于琅岐和刘崎。

  有学者说,“黄荣春先生考证,琅岐岛原名黄崎。”同时为黄荣春的原话增加了括注“(据黄仲昭《八闽通志》、明弘治《长乐县志》和民国23年中国地图)。”我们经查黄荣春的《甘棠港在今琅岐岛》一文,他文中仅提出民国23年地图一项论据。

  我们复查弘治《长乐县志》中未见有此记载,《八闽通志》中也无此说,学者为他增加的这两条所谓的论据完全是子虚乌有。这样,仅凭距离五代时期千年之后的民国年间的一个不易复查的地图孤证,根本不具有说服力。更何况这地图孤证还是口说,无图无真相。

  有学者引1931年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福州湾,当闽江入海之口……口外群岛罗列,近则有黄岐、芭蕉、熨斗等岛”。不但凭空在原文“黄岐”后边自己加上括注“(今琅岐)”,让读者以为辞典原文有此注释,而且把所引原文的“熨斗岛”改换成了“福斗岛”。

  该《辞典》未收“黄岐”、“黄崎”等词条,而有收“黄崎寨”,注明黄崎寨在长乐东北,为长乐把截四寨之一,书证引《方舆纪要》。

  我们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琅琦岛,在福建闽侯县东。闽江至此一分为二,一循岛北过琯头,绕金牌,经南北龟出福斗山下,至芭蕉尾,凡三十里入海,即今通行之航路也。一循岛南过浮屿,经崖石,出白猴屿,凡二十余里入海,即今所谓梅花江也。”

  “梅花江,在福建闽侯县东,琅岛之南,即闽江下游入海之南口也,潮涨水面颇宽,潮落时礁石与沙随处皆是,浅者仅三四尺,大船不能行驶,然大潮时即水浅之处深或二十余尺,亦由海入口要港。甲申之役,法人由梅花暗渡,直窥马江,长门炮台遂至不守。”这里称琅岐岛为琅岛,前专条作琅琦岛。此辞典中无丝毫证据表明今琅岐岛原名黄岐岛,为黄岐加注“今琅岐”是毫无根据的误导。

  我们查阅197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琅岐岛名称的有明、清两代地图,第七册的明代地图标注为“琅琦屿”(连江黄岐半岛标有“黄岐”),第八册的清代地图标注为“琅岐屿”。

  今琅岐岛,在《三山志》中皆称“刘崎”。明代以前志书有称琅琦岛、琅琦山、嘉登岛者,“琦”为王字旁的,未见写为“琅岐岛”的。岛上董氏宗祠等处对联中皆用“琅琦”。琅琦岛由于刘氏早年迁入而俗称刘崎。根据琅岐岛龙台“龙江刘氏宗祠”大门对联下联“追本汉宗由豫入凤岗迁筹峰居龙台”,明确标明这支刘氏迁徙路线,表明他们是从长乐筹峰迁徙到岛上的。

  《三山志》中记载的“刘崎”和“琅崎”泾渭分明,“刘崎”专指今琅岐岛,而“琅崎”则皆专指长乐上洞江今长乐玉田镇的琅崎港。长乐玉田镇的琅崎港正是千年前江海通津,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的远航母港太平港上段。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提到的琅琦岛南港水道的浮屿,属长乐潭头镇;崖石,原名テ石(“テ”音“俨”yǎn,意为“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字形后来也混同作“广”,音yǎn,一些辞书也有收,非“廣”的简化字),常被转抄为广石,或写作崖石,即今文石,属长乐潭头镇。

  6、关于刘崎巡检司。

  《三山志·卷十九》载:“刘崎巡检,今闽县。绍圣二年(1095年),诏添置巡检一员,驻札刘崎,巡捕长乐、连江、闽县私盐盗贼。先是,天圣七年(1029年),本路转运司奏:‘闽县界有闽安镇,枕居海门,为舟楫往来冲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员监纳商税,兼沿海县分巡检。仍于本城及屯驻、驻泊指挥内,抽差军级员寮六十人往彼巡防,量给衣甲器械。’至是,本州复请:‘闽安镇,客旅兴贩广、浙往来经由之处,监官每月三往巡盐,商旅滞留,课额亏失。’始于刘崎添置巡检,仍以闽安镇原管兵级六十人尽隶之。其镇官专一收税,却从本州轮差禁军三十人往本镇守把。宣和二年(1120年),颁下《福建路格》:土兵六十人。绍兴三十年(1160年),拣取七分水手五十九人。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增招土兵,除现管七十九人外,招三十一人,为一百一十人。今,一百十六人。”

  《三山志》说得很清楚,宋代始设刘崎巡检司,刘崎巡检司专管三县的巡盐捕盗,而商旅课税事宜仍由闽安镇官专管。这实际上就否定了刘崎在五代王闽乃至宋朝时期收取甘棠港商税的可能性。有学者所说的刘崎巡检司就是甘棠寨巡检司,这个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7、关于甘棠港到福州的水道。

  开辟甘棠港是为了招来蛮夷商贾,商船到达长乐黄崎澳一带进入甘棠港,黄崎澳口一带古又称南交(南郊、南茭),也是陈塘港的一个出海口,从黄崎澳口沿陈塘港水道西行即可到甘棠街(今金峰)交易。从甘棠街折向西北,经菊潭(今潭头)、文石一带即进入闽江南港。这条穿越长乐、江海通津的水道便是闽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甘棠港。商贾到来,船集福州城下,“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甘棠港之名是朝廷褒扬王审知德政而命名,甘棠港可以理解为德政港,这便是唐昭宗“优诏奖饰”之意。

  《三山志》对于从南交航行到福州有详细记载。《三山志》卷六地理类海道潮信云:“〔七潮〕泊慈澳(敕号慈孝洋)。〔八潮〕转南交,山峙海中。(港内沙浅,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为险厄。舟人多于慈澳候便,及晨潮,方挟橹而济。便风,则自外洋纵繂。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国朝以南交之险,遂置司温陵,时有飘风入港者)。岭口盐埕(于历屿头、永丰、石马、砂坑、郑胡、闾山),岁纳二百四十二万斤(旧三百万斤)。陆运二十里,避南交之险,输长乐仓。”

  陈塘港出海口的南交本是海,唐天宝五年(746年)沙合,唐大历间开辟成港。《三山志》记载,闽国时船舶多经南交而达福州城下。南交终因泥沙淤浅而致险厄,到宋代福州市舶司移置温陵,黄崎澳甘棠港衰落。

  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的《三山志》成书时距甘棠港开辟已二百八十多年,二百多年后的甘棠港因泥沙淤积水浅而致险厄,须等涨潮水深时才能航行。每天船舶在慈澳(后来乃至现在多写作“磁澳”)候潮,等涨潮时从南交陈塘港水道进入闽江。只有顺风大潮时才能走外洋经闽江口直接进闽江(即《三山志》所言“便风,则自外洋纵繂。”)。从陈塘港水道入闽江,这航线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乾隆《福州府志》对南交航行的记载与《三山志》基本相同。今年四月份我们到连江黄岐等地走访,连江县一些行船的水手证实前些年到长乐,轮船还从闽江经五门闸进潭头到金峰到华阳等处。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又东北有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避风,海舟常泊此。《志》云:府东有洽屿澳。又东有仙岐、漳港、门口、黄岐等澳。又有漳坂澳,皆海潮洄丫处也。”

  陈塘港名称始于隋代,自陈塘港开通后,经历代开挖疏浚,连通长乐北部大部分的港道湖泊,构成了长乐北乡重要的航运和水利体系。这些情况在历代志书中也有涉及。《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云:“元祐港,在县东南(引用者按:应是在县东北。)三十里。宋元祐中,县令袁正规以县境田多洼下,因凿港以导溢水,流通漳港,以入于海,因名。其相近有卓岭港,旧亦入漳港。元大德初,浚入县东四十里陈塘港入海。《志》云:陈塘港,宋末陈文龙筑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而下会东西滨闾湖,并七十二洋之水,下流达海。又县南有沙京港,亦名普塘港。又有岭柄等港,皆引水溉田,下流入海。”

  8、关于黄崎寨、甘棠寨。

  《读史方舆纪要》:“黄崎寨,在县东北四十余里。《志》云:县有仙崎寨、テ石寨、东山寨,与黄崎为把截四寨。又有大祉捍寨,近大祉澳,俱为滨海之备。”“把截四寨”皆长乐境内之寨。

  乾隆《福州府志·卷十三·海防》:“自梅花到松下,历后山(二十三都),门口、黄崎(俱十七都),有寨。……”

  黄崎寨在黄岐澳,黄崎也作黄岐,(《闽县乡土志·地形略三》云:“‘岐’、‘崎’、‘埼’通。”)黄岐澳口南侧是猫山,北侧是棋山,《梅花志》云:“碁山,在梅城之南,山上有寨,设烽火台一。山顶有石台,平广可坐,相传昔有二仙在此弈棋,故名。”(“碁”为“棋”的异体字。)棋山在黄岐澳口北侧,棋山之寨名黄崎寨。

  弘治《长乐县志》:“碁山寺在县治东北二十四都,唐咸通二年里人王俸建。寺后西峰顶有石台,长老相传云:昔有二仙于此枰棋,因名碁山寺。”

  《长乐陈氏乡情》:“棋山,前董村属自然村。又名岐山。旧属芳桂乡新开里,元为二十四都三图。东隔沙坡木麻黄林与石壁毗连,西至赤岐,南临天塌湖,北靠碁山。碁山石台广平可坐。传有仙人对弈,至今台旁不生荆棘。宋县令董渊《棋山》诗:‘风际有云多世态,海中无底是人心。何堪更问棋山话,一局闲争古到今。’唐咸通二年,里人在此建棋山寺。寺燬于清康熙间,嗣重建后座,雍正间又建前座。解放后曾设有驻军营房。”

  “山峰顶古时建有棋山烟台屋(烽火台)。”

  “石壁,文岭镇辖村。旧属芳桂乡新开里,元为二十四都,黄岐境,铙钹境。位于长乐市东北角,文岭镇最东部。东濒台湾海峡,西毗前董、东庄等村,南接湖南大鹤村,北连梅花镇。”

  棋山有黄崎寨,有棋山寺,是刘山甫作法祭禳甘棠港之处。棋山又名岐山,山下有黄岐境,棋山正是《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中“途经巨浸,山号黄崎”的黄崎山。黄崎寨就是甘棠寨。

  石壁村铙钹境现在仍存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的白马忠懿王庙。

  9、关于刘华和刘山甫两个刘氏家族之间的关系。

  刘山甫是彭城刘氏,有学者根据刘华墓志铭也自称彭城刘氏,就认定刘华和刘山甫“应属一脉”,这样的认定草率至极。

  《唐扶天保大忠孝功臣、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闽王夫人、故燕国明惠夫人彭城刘氏墓志并序》叙述了刘华的家世:

  夫人讳华,字德秀,其先世居彭城。洎乎晋祚中兴,百官南渡,遂波流一派,而家于五羊,今为封州贺水人也。曾祖讳安,其始则荷巾蕙带,揖让三征;其终则鹤侣鸿俦,优游万壑。大中、咸通之际,继有恩命而褒赠焉。祖讳谦,字内光,卓荦宏材,经纶伟望。龙纪中,自诸卫将军拜封州刺史,终于所任。皇考讳隐,字昭贤,起家世袭为封州刺史、检校司徒,入署为清海军节度行军司马。太尉齐公寝疾之际,委以兵马留后。遗表上闻,遂即真拜。后加中书令,进封南平王。仪形磊落,器度汪洋。初则标隼旆而驾熊车,后乃竖白旄而仗黄钺。分赵他(佗)之茅土,兼马援之封疆。襦袴之谣,方腾阙下;栋梁之叹,遽睹民间。今燕国明惠夫人即故南平王之仲女、太夫人严氏之所生也。

  刘华先世虽世居彭城,但早在西晋末年就已南渡迁居五羊(今广州),为封州贺水人。而刘山甫在唐末随王入闽,两家南迁时间相差五百多年,如何能强拉硬扯成为一脉?刘氏与王审知是有密切的关系,但不是像有的学者说的刘华与刘山甫应属一脉的关系,因这是另外的课题,此处不作赘述。

  综上,甘棠港在琅岐岛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而甘棠港在长乐的理由极为充分。欢迎学者们共同讨论,本文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 林 廉 高宇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