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碑联难书杨公绩

作者柯多桂

http://www.clnews.com.cn  2015-11-18 09:07:13   来源:吴航乡情报  【字号

  玉田镇东渡村天马山下有一杨公祠,崇祀出自本村的宋末抗元名将杨梦斗及其兄杨琦、其弟杨叔济、其侄杨次郑四人。从祠里留存的历代碑文记载中可知,该祠建于元代初年,已历700余年。

  杨梦斗为宋末扬州都统使,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铁骑挥师南下,赵宋政权岌岌可危,元兵占领江北地区后又围攻扬州城。大敌当前,杨梦斗叔侄等人分兵坚守城池,联合文天祥、陈文龙等部,多次击败元军的进攻,令元军闻风丧胆。无奈次年,元军卷土重来,30万兵马把扬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杨梦斗誓与扬州共存亡,赤胆忠心可鉴。却因城中官吏偷偷降元,里应外合,最终兵力悬殊,寡不敌众,扬州城沦陷。杨梦斗等人在元兵重重包围中视死如归,一家人和所有的士兵凿船自沉扬子江,壮烈殉国。

  此举浩气充天,乡人感其节义,建祠祀其忠勇爱国。祠原为“文章节义祠”,后俗称“杨公祠”,历代忠臣名士多有题咏、凭吊,留下匾额、石碑、名木横梁及方型石柱等文物众多,其上文字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祠内现存最早的文物当属高悬于后座大殿正上方的“宋室忠烈”牌匾,匾右刻时间,左署“赐进士第云间夏允彝立”。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长乐知县夏允彝主纂《长乐县志》时,梦见杨梦斗请乞立传,便到东渡乡寻访杨梦斗事迹,并亲书此匾以褒扬之。近400年,此匾仍完好无损,火烧不毁,可谓一奇。

  清总督闽浙使者谭钟麟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为杨公祠撰文并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敌忾有同心文信国一生知己”,下联为“褒忠修列传夏邑侯旷代神交”,此联高度概括了杨公生前与文天祥(信国)并驱救国,身后三百年,又得夏允彝这位贤宰为知音的史实。千古正气,一脉相传,两朝忠烈,旷代神交。这两位先辈爱国忧民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崇敬和继承的。

  这里提到光绪癸巳年,是有碑文记载的对杨公祠的最早一次大修。时邑人、进士陈萼芬(曾主理吴航书院和福州凤池书院)捐资倡议再度重修,并将家传之宝、乾隆年间邑人兼画家郑开源的四幅画“八爱”赠予祠堂,还邀请闽浙总督谭钟麟、闽县状元王仁堪等名家撰写石柱对联。

  陈蕚芬撰文“魂魄尚归来正气日星追信国,文章俱不朽离骚风雨吊灵均”,信国即文天祥,灵均为屈原字,此联将杨梦斗的正气与才气,跟文天祥与屈原相媲美,可见陈蕚芬对之功绩的肯定与敬仰,也提醒后人不可忘记长乐还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

  时闽县状元王仁堪则书写下“忠孝一门钟叔侄弟兄同榜耀,烝尝千载奉文章节义特祠尊”,上联说的是宋宝祐四年(1256年),杨梦斗兄弟叔侄等四人同登文天祥榜进士。一门同科四进士,古来罕见。金銮殿上,理宗皇帝大加褒奖杨氏一家,赞誉他们为“河东四凤”。此大家当然是值得立祠供奉的。

  又有里人进士陈谷士联曰“叔侄弟兄同榜,文张陆谢齐名”。此“文张陆谢”即宋亡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均为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决不降,厓山之役,张世杰抵抗到最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谢”为谢枋得,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后殉国。

  另有佚名联“气运尽厓山只余片旅勤王合门殉国,英灵在瀍水长愿神絃迓福社酒荐馨”,也点到宋元这最后一战,众将勤勤恳恳、奋尽全力护佑小皇帝,欲留得青山在,无奈宋气数已尽,只能寄希望于英灵在天,保佑家乡福祉。瀍水即玉田、东渡间的溪流。

  而同一时期的古田后学曾光斗则发出“旷代发幽芳史氏应多遗笔憾,一门萃奇节后人犹唱大招歌”的感慨。像这样的一代名将,史实上却记载甚少,不比其他几位齐名之人,这遗漏的重要一笔,应是历史的重大遗憾,好在后人没有忘记,大张旗鼓地歌颂他的伟大功德。

  祠内另有古人题刻多副,均对杨梦斗功绩赞誉有加,虽历经沧桑,仍完好留存。

  今人亦纷纷题词,有杨成武将军的“公凭江北孤城铁骨冰心且藐狂飙存劲柏,祠缅河东四凤高风亮节长留浩气启来人”,有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的“肝胆映河山至此一身添正气,忠良扬国族于今万众鼓雄风”,还有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东渡杨公祠”题词等,无不表达了对杨家一门忠烈的崇敬之情,衬托出杨梦斗的千古忠义。

  述不尽的功绩,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勒入木石的文字,散发着千古芬芳。木可枯石可烂,这等民族气节必将世代永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