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转厝回家,(火沓)汤洗骹”

——河下街•河下街人之二十五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3-09 09:28:0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有好事者发起微信评选当前最让人恐惧的“十大酷刑”,被评在首位的是“断网”,获评率33%。

  断网为什么可怕?如果真的断了网,一切游戏——广义上的,除了操纵“魔兽世界”、“乱世群雄”等,还囊括运用网络了解新闻资讯、浏览影视综艺、读书学习、聊天视频、微信互动、秒杀购物……在虚拟世界畅游以放松身心、休闲娱乐,或籍此得到实利实惠的所有网络活动——都无法进行,电脑、手机都成了摆设,联系不到要联系的人,断了任何人的讯息,不知道天下大事社会琐事,不能与心仪的人嘀嘀咕咕,不再在虚幻中冲锋陷阵。这样,人就无所适从,就会陷入孤独,会无比的寂寞、无聊与恐慌,人可能无法忍受这种煎熬。断了网,还导致各机关各部门运行瘫痪,不能正常办公办事,金融收付就要停止,连看病拿药也会乱了套。

  现在的人,无论大人和小孩,在工作和生活里须臾离不开网络,连三岁儿童都每天抱着iPad不放。

  可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连收音机都是非常非常稀缺的奢侈之物,只有华侨从境外带回,一般人看都没有福气看上一眼。唯一能够了解资讯获得娱乐的只有有线广播,一天早中晚各播报一次。有线广播也不是很普及,在我生活的河下街,间隔十多户才安装一个喇叭,那是公益的,如果个人要安装还需缴费,每个月要缴纳5角钱,相当于一个人半天的工资。后来实行“户户通”,各家各户都通广播,才免费,那是“文革”期间为了让群众及时听到“最高指示”才执行的新政。

  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

  人的一生,童年有游戏,中年有经历,晚年有回忆——这是一个学者说的。孩童时期要有游戏,要玩耍,这是天性。

  那年代缺衣少食,长辈们日日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操劳,无暇顾及孩子们的衣食之外的事情,玩耍游戏是小孩子自个儿的事,没电视、没网络、没iPad,怎么玩?那时候虽然有以发条作动力、以干电池作电源的自动玩具,可一般的小孩没钱买。小时候的我们除了玩泥巴、石子,再就是收集柿核、蚶壳,还用这些赌输赢。好的玩具可以启迪儿童的智慧,现在的小孩子从网络上获得许多资讯,得到许多启迪,因此特别聪慧。而柿核、蚶壳使我辈从小与垃圾为伍,注定我们这一代人愚昧无知,前程破烂,浑浑噩噩地从小混混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成为老混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存方式,小孩也不例外。

  那时候,在上学读书之余,漫山遍野嬉戏玩耍,在田野上拾田螺、捉泥鳅,上山拔野菜、摘野果,甚至瞄着看护人的疏忽,偶尔偷摘一两个未熟的瓜果。暑假疯玩,河下江一涨潮就泡在水中,游泳、打水仗。那年代每家的孩子都多,不金贵,大人们也没太多的操心。而且学习也轻松,每天的课外作业很少,傍晚回到家三下五去二就做完,太阳下山前都吃了晚饭,小伙伴们天未黑就集中在一起玩耍。

  河下街骑楼夹道,狭小街道两旁木柱排列有序,几十米远安一盏小瓦数街灯,晚上昏昏黄黄幽幽暗暗的环境,最适合小孩子捉迷藏了。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玩捉迷藏。小伙伴们很有创新意识,发明了“踢锅”游戏,是捉迷藏的升级版。所谓锅,就是铁罐头空壳。做“鬼”的要守住这个放在确定位置上的锅,又要“捉”出一个人来替换自己。捉,就是准确叫出暴露出来人的名字;但锅如果被踢走了,在捡回放到原位之前,捉人的行为都无效。这样,隐藏的人要设法出来踢锅,锅一被踢走,隐藏的人就毫无顾忌地欢呼雀跃,“鬼”去捡锅,大伙又急急忙忙躲藏。“鬼”在守护锅的过程,就会佯装离开去寻找隐藏的人,听到后面脚步声,猛然回头喝出踢锅人的名字,捉拿就算成功,这又会引发一阵阵惊呼惜叹。躲藏的人,也会趁“鬼”不知的情况下偷偷对换衣服穿着,“鬼”在急忙中就会叫错名字,捉拿无效,锅仍然会被踢走。踢锅护锅,捉迷藏有了互动,多了情趣,而且被踢的罐头空壳在石板路上滚动,清脆的咣当咣当声,加上小伙伴们时不时的欢叫惊呼,增加了河下街夜晚的欢乐。

  过去的河下街人,都保持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夜晚八、九点就很迟了,这时候就有某个家长对着疯玩着的小伙伴们喊:“晏仔啊,广播机都煞了,还不回家睡觉?!”“晏(方言ang)仔”是对自己孩子的昵称,“煞”是结束,晚上有线广播在八、九点停播,也就到了熄灯睡觉时间。

  游戏玩过了,小伙伴们聚到一块齐声唱——

  转厝回家,

  □(火沓)汤洗骹,

  □(口盆)去睏,

  手摁淋脬。

  这是我们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一首童谣。其实不是唱,是拉腔拖调地吼,有点像《红高粱》里伙计们吼“九月九酿新酒”,韵律感特强。“转厝”是回家的口语,同语叠加,一个书面语混搭一个口语,显现出小读书郎的俏皮活泼。“□(火沓)dak汤”,烧热水,“骹ka”是脚的方言,告诉自己临睡要烧水洗脚,保持勤奋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口盆)bung”,用口吹风,睡觉方言叫做“睏”,在电灯发明之前,油灯点火照明,因此告诫自己上床别忘吹灯熄火;可见这童谣在电灯发明之前就已经流传。吼到最后一句,参加游戏的小女孩就不作声了,而男孩们却提高声调,要特别炫耀,显得趾高气扬,异常自负。

  “淋脬pa”垂在胯下,是小男孩身体唯一有别于小女孩的地方,在盛行男尊女卑的时代,因为有了它,使男孩忒受宠爱,夜晚敢不用手摁着,睡下了万一丢失咋办?小男孩们反复吼着,在分手各自回家之前,齐刷刷向路边阴沟撒了泡尿。这时候这个带着把儿的小东东,就显示出它的特殊用处:撒尿可以直挺挺地站着,昂起它时水龙会喷向远方,抖动着还可以画圈。那时年幼,除此之外不知道它还有什么用处。

  有利也会有弊,有时候这个宝贝也累赘。

  过去河下街开许多竹铺,椅子凳子都是竹子做的,用久了结构就松了,会有缝隙,人坐上去时受到重压,缝隙就裂大,那个年代的人都穿宽大裤衩,兜着的胯下宝贝蛋蛋就不知不觉地坠到缝隙之下,当离开座位时竹椅的受重陡然减弱,缝隙迅速闭合,宝贝蛋蛋就被夹在椅子上,此时疼得毛骨悚然,会情不自禁地尖叫,而且被夹着的蛋蛋很难从缝隙中抠出,于是就有一句形容人处于无法摆脱的窘境是“淋脬□(上户下合)(KIAK卡)在椅仔里”。现在不见竹椅子,小年轻人都穿牛仔裤,蛋不会被卡,可“蛋疼”一词却炒得火爆,非感同身受而煞有介事,牛B啊。

  扯远啦,话说回来,没有网络的年代,我们可以这样撒野疯玩;时下有iPad,有电视,有网络,将小孩子培养成精英成为可能,而且一家几口大人就一个小孩,每一个都是“罕仔”,因此孩子都被“圈养”在网络世界里。如果断网,对小孩子来说是解放,而非“酷刑”,或许吧。

(作者  阿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