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琴江1911

作者 郑巧篷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5-04 09:32:48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琴江1911年协领恩均

1912年琴江同乡会

  1911年是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清廷被推翻,民国创立。这场革命也让琴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谜。史学界更多关注福州辛亥革命,很多少会提及到琴江。为了填补这一历史研究的空白,笔者努力翻阅大量史料与走访村中的老人,尽力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目前,揭密1911年琴江的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现在笔者就几个问题来进行探讨,以分享更多读者。

  一 、死亡之谜

  (34人)  战争总会有人付出生命,想当年于山一战,旗营对阵新军,激战一天,旗营死亡人数达到280多人,这里有多少与琴江有关?幸运的是近期笔者在吴子修写的《辛亥殉难记》中找到福州捷胜营汉军殉难兵丁表:宋廷钧、张大泽、张宜恭、甘守法、沈鹤年、李治、陈葆廷、陈金禧、王仁、董瑞年、 杨年、贾昆、张乃翘以上十三人牌长城内阵亡,张宜动、张昌石、张昌志、贾勃、 贾瑾、蓝湛然、蓝荫礽、王景云、邓鸿元、祁廷谔、李九元、刘炳章、许赞震、于成西、李连秀以上20人均被惨杀。同时在琴江志中也找到其中两人之死详细的情况。“贾勃贾瑾之难兄难弟,勃昆弟只二人,母黄氏守节扶孤,家贫,常恃适堂伯紫庭赡养。性志孝,母偶有怒,则共作婴儿嬉戏以娱亲意,性恂恂,不好弄,亲党无不爱怜之。”

  当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闽中改革政体后三日,勃瑾由省回里,是时民军法律未颁,中途遇无赖数人横劫行李,迨知无长物,反肆凶狠,将勃擒执持刃欲劈,瑾呼曰:“我贾某弟也,请释彼而杀我。”勃亦呼曰:“我兄也,请杀我释彼。”市人怜勃瑾争死而惮贼负嵎之势,莫敢置一词。兄弟遂并遇害。勃时年二十,瑾始十有八。母闻之郁郁而亡。哀哉!其实在琴江志还可以另一人,蔡宗纯。辛亥之变,此十余人中不知民军系何宗旨,贸贸然听其指挥。独有蔡宗纯者,系翰林院编修黄曾源胞舅名籓春之次子,默挈民军举动,不忍负清,先期用枪自裁。同队者嘉其节义,厚殓之。

  二、终结之谜

  (和平解决) 琴江在1911年已到支字路口,如何决定,关系水师旗营的命运。最后决定和平起义。应该说水师旗营的决定是正确,当时形势紧迫,战前,孙道仁、协统许崇智(船政学堂毕业、留日)及在榕主要同盟会会员,分析形势,福州旗汛口及洋屿旗兵尚听命于闽浙总督满人松寿与都统胜恩 。11月7目(农历九月十七日),杨廉臣的跟丁带一陌生人来见他,这人送来新军协统许崇智写的一封密信(许在后学堂驾驶第十五届学习时,曾做过廉臣的学生,是船政培养的陆军人才)。信中大意说:海军驻泊吴淞口的9舰、驻泊九江的6舰及驻泊镇江的16舰共31艘舰只,已先后起义。福州日内当有一场血战,必能推翻腐恶政府。请老师加派巡艇,稽查江面,勿使洋屿军水师旗兵携械上省……许崇智何以写这封信呢?事情是这样的!许与孙道仁加入革命后就部署福州起事,估计洋屿水师旗营以效忠清政府,可能出死力相拼;而水师控制上游,若到时顽抗,当不刹起事进行,因此联络船政藉以控制水师势在必行。许遂以自己与廉臣有师生之谊,遣心腹来马尾投书。 杨廉臣相信许崇智不会对他说假话,对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况也心中有数,因此虽未函复,但明确告来人:“知道了’’来人去后,杨即传水师营管带吴少岩,于罗星塔设一巡哨,以“威风"小轮船(16匹马力)载20名营兵,加紧巡视江面动静,凡携带武器者,不论是洋屿的旗兵,还是营前过往客商,均立即拘留之。吴听令执行。

  战事全部结束后,对于驻在洋屿水师旗营,在福州起事时,原由孙道仁令《安》管驾韩福海,驾船游七闽江监视琴江旗营活动。十一月十一日许祟智命王室掐带兵一排,前往洋屿向汉军招抚。经传集佐领李某和祁某谈判,告以省城八旗投降经过,将军朴寿被镇压。如大家愿意,可推佐领两人为代表,将枪械弹药装载上轮,去福州总司令部投诚。此语一传开,全军欢声雷动,高呼愿意。就这样结束了致于武器方面,由彭寿松派员将琴江所有军械移交新政府矣。又大炮十余尊,于1921年三月由李督军厚基派前捷胜营统领某旗协领那德润到乡将炮移省矣。

 1869年琴江(由英国摄影家从五竹往琴江方向拍摄 )

  辛亥革命后的琴江

  三 、生存之谜

  (自力更生) 辛亥革命后,旗营的粮饷取消,男女老少有三千人聚居于此,生活非常困难。我从《圣教杂志》找到以下记载,福建琴江俗称洋屿,素未开教。该处人烟稠密,共有居民三百余家,均是旗人。辛亥革命时居民流离失所,本属司铎见而怜之,创设公所,教以公孝道路,德惠兼施,信仰日众客岁开堂而纪念,堂为之满。至本年领全圣事者已有五十余人之多,并设有灵光学校以教肓青年子弟,将来教务之发达,可拭目而望也。教会在琴江传教,在一定程度上按抚旗人的内心,使他们很快认识到,可以依靠自己来解决生存的问题,有的通过报考军校,成为军官,为新政府效力,有的凭自己掌握水性,成为水兵,在达到200多人,有的学会一技之长,成为小商小贩,最差是出卖劳动力,靠种田为生。很快转为,最根本是得益于琴江教育普及。

  这种说法可以从锁家寅回忆录得到印证,他说提到童时适在「前清戊戌政体改革」,科举废除多年,昔日吟哦于窗下者,皆相率而入吾乡官办之琴江小学矣,该校师资多为前清举人,饱学之士,诲教不倦,故仅区区一小学毕业生,而于国文一业已有相当之基础,以至投考升学,不啻如拾子芥,于六岁时入该校肆业,敷二年,辛亥革命成功,因官立学校停办,遂辍学,翌年闽省天主教派教士来乡宣传福音,受真理感化,而入教者日伙,教务日新月异,随设灵光小学一所, 其宗旨先导之以爱人如己,「恕道」德育为基础,适合乡人心理称善至再,因而校务亦蒸蒸日上,于毕业后,以名列前矛,得免费保送入该会所立之扬光中学肆……

  1911那一年,对于琴江来说只不过八旗驻防的制度的终结,他们的生活还在延续,没有粮饷,还有双手,溶入新生社会,旗人就像飞出营盘的蛟龙,凭借自力更生,吃苦的精神,同样做出一番伟业。

  辛亥革命105周年后,我们再回望这段历史,当以史为鉴,服务于当今社会,在民族关系上,主流是溶入,不是对抗。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琴江满族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也是巨大的。他们在平定台湾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歼灭海盗,海峡安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让我们共同挖掘琴江文化,把它打造成全国知名满族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