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诗意:另一种的收获

http://www.clnews.com.cn  2013-11-07 10:45:09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清晨我很早就醒转过来,沿着李贤松在乡村所铺设的诗的轨道,想象的列车缓缓地驶入了绿色的田畴。从《爱来自乡村》的集子中,我看到了乡村的宁静与明朗,仿佛微闻到种子吐出呀语,与大地轻轻呢喃。

  那场景出现在他耕耘过的土地上,希望的种子在热情的覆盖下,终于长成葱茏的树林,长成参差不齐、充满乡土气息又挂满芬芳的诗句。

  他和他的乡亲们一起,把时光耕作得又明又亮。庄稼在低语,田野在微笑,他们的目光与太阳一样凝望着土地。被耕作的思想,与沐浴在泥巴中的日子一样。只是头上的那顶洞穿生活的草帽,还是无法抵御枝头的一声蝉鸣,声音充满了自由,诱引着苏醒的露珠,用媚眼与禾苗滔滔不绝地传情。

  跟他一样,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对泥土的理解,使我能读懂隐藏在诗中所有的激情:三月的丝雨。欢乐的小蝌蚪。榕树下的石板凳。一缕炊烟。暮归的老牛。农家的饭桌旁。一坛老酒。羞涩的笑声……那片田野,在我的目光里长成绿屏,在那片葱郁的上空有一只候鸟啁啾,从安静的、祥和的、红红火火的日子缝隙中洒落,填满了整个村庄。

  就这样,我带着城市的喧哗与疲惫,投入到这片绿色的怀抱,坐在无垠的田野上,看朝霞片片点燃天边……

  这是我阅读李贤松的诗集《爱来自乡村》时,随手写下的札记。

  在我的眼里,李贤松是一个有才情且又勤奋的青年诗人。短短几年,便有《快生的幸福》、《这是一个风雨的世界》等诗集的问世。

  2004年秋,他被派往农村挂职工作,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我常常揣测,像他这样文质彬彬、腼腆内敛的年轻人,该如何与农民哥打交道?

  后来我从《吴航乡情》“只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事——记下派干部、屿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篇报道中了解到李贤松的挂职情况。三年来,他就像当年的“土改干部”似的,经常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了解村民实际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办了许多大实事。他所任职的村子是个经济落后的偏僻小村,他带领乡亲们铺设灌溉管道,受益农田达150多亩;修建乡村水泥公路,终结了该村无大车进村的历史;深挖水井两口,解决全村饮水困难问题;建造一个小公园和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新建的办公楼里,与党员干部一起谋发展……同时,他还利用该村在外省大力发展机砖厂的优势,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安排到砖厂就业,盘活了本村闲散劳动力资源,增加了村民收入……

  这一桩桩一件件,不得不让我对李贤松刮目相看。驻村挂职的日子,就这样激活了他作为“党的基层工作者”这一角色的潜能,博得了村民的好口碑,从中找到了“人活着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一一精神无界,理想无巅,质朴生活也需要奋不顾身努力的人生真谛”。

  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诗人,在收获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了丰沛的诗意。

  不知是哪个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诗人总会觉得与世人有点不同,因为他的心是双瓣的:一瓣是凡人之心,另一瓣是为诗之心,诗心。当耶和华答应所罗门的任何请求时,所罗门说:“求你赐给我一颗敏于感受的心。”李贤松多少悟到这点,所以有了敦厚温和的为人为诗,有了在党务政务之外滋润而沉甸甸的心灵之果。

  在这部诗集中,我发现李贤松对“种子”这一意象情有独钟。

  “一粒种子/在节节抽穗的稻秆上/思念/一片沃土//发黄的心事/摇曳在枝头上/想念稻香/如一缕呼唤孩子的炊烟/压弯了母亲的腰//打开父亲满脸鱼尾纹的微笑/仿佛童年的影子/又见一轮红日/走在熟悉的田埂上”

  在这一首题为《情怀》的短诗中,他赋于“种子”以丰富的内涵,似乎将乡村中所有的美感都浓缩在了“一粒种子”之中。

  意象的选择,表明诗人的一种创作态度。对于李贤松来说,有一些语词在他诗歌中是长期所在意的,并通过写作的长度已逐渐构成与他深层精神结构相关联的独有意象群。这些意象群属于主题性质的有“土地”“梦境”“候鸟”等;属于精神性质的有“母亲”“花朵”“风景”等。这些语词总是带着宿命色彩地要在李贤松诗歌作品肌理的某些关键处出现。

  李贤松来自乡村,他的写作方向以及长期的写作气质造成了他独有的一份敏锐,当他与“种子”相遇,想象力便立刻迸发出它特有光芒。

  “人生好比是一颗种子,面对一粒尘土的厚重/根与之缄默相守,一路将美丽播撒”(《粉红的梦,从今夜开始奔跑》);

  “我把情感深处的一粒籽儿种在大地上/悄悄地吐芽/嫩叶在熟悉的日子里/又喊出了幸福的名字”(《绿被春一片一片地嘶醒》);

  “种子落地,就像雄鸡打开黎明的声音/带着所有的美好与幸福/向往大地……”(《我是一粒谷子》);

  “我一个人走在阡陌的田埂上/目光像一颗种子/把晨与暮种在田间”(《目光奔跑过田野》);

  “我以种子的身份,成了你田野上的一株禾苗/在朴实的土地上独饮人生,或周而复始地出现葱郁的梦”(《思念的乡村》);

  “我愿意收集落在你脸庞上的纯情泪水/化作一颗晶莹的种子,种在你柔软的泥土上”(《走进烟雨三月的首占》)……

  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部诗集中还有许多。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种子”的意象像一根若明若隐的红线,串连起了《走进泪水盈睫的日子》《走进思念的沃土》《走进幸福的首占》《走进温馨的屿后》等四个章节。它不仅使整部诗集的结构更加严谨,而且像弦乐四重奏中的主题音符一样,将情绪演绎得格外饱满而亮丽!

  当然,以上诗句中的“种子”所呈现的特殊意义,都是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倘若作进一步的探究,就不难发现,在驻村挂职的现实生活中,“种子”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启迪。当我们联想到毛主席那句“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的名言时,你是否为作者的深沉用心所折服?于是,李贤松为村民所做的实事,突然间都有了诗的质感!

  通读完这部诗集,我还欣喜地感觉到,李贤松的诗风正悄悄地发生着新的变化。勿须讳言,在这之前,他的许多诗写得比较晦涩难懂,而这部诗集中却涌现出不少风格明快的作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这再一次证明了,李贤松不是一个躺在以往的语境停滞不前的诗人,他总是在不断寻找突破自我的方式。而驻村挂职,正是不经意间为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突破口。诚如他在这部诗集的《后记》中所记述的那样:“三年的挂职农村生活是鲜活的,集子的字里行间、帧帧画画,展现着村民们与村干部迷人的风采和生动的个性。……每一个瞬间的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瞬间的背后都是一路奔忙、一把汗水;每一个瞬间的背后都是人民群众的殷切目光。”

  李贤松比别人多了一份诗意的收获,他真的要好好感谢这难得的锤炼呀!

  (作者  陈金茂)     2008-5-8于石竹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