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一山罗汉,万千世界

作者 杜星月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4-27 09:00:35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还没有走到那座叫琅岐的大桥,就看到了一个石碑与牌坊,原本只是路过,没想到,再回眸,牵引仍更长,就这样,毫无知觉地,就无声地进入了猴屿,进入了那个叫蒲竺寺的地方。

  望着眼前的一寺神秘,我在想,它该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八百多年的风和雨,八百多年的云与月,它从宋代款款而来,走过坎坷,走过岁月,走进历史。

  它的前生叫保福寺,自宋修建以来,经过元代与明代的拓建与修整,已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各方僧侣云集,一派盛世。荣极必衰,似乎也成了连寺庙都躲不过的劫。嗣后因为年久失修,建筑日趋朽坏与风化严重,僧众也相继出走,到建国初期时,昔日的繁盛都付与了断壁残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昔日的寺庙遇到了它的贵人,一位美籍华人带头集资,让它得以重见天日,再续前缘,就变成了今生的蒲竺寺。

  寺里的四面观音与四面八方佛,这两大集体雕塑,是我在以往见过的寺庙中少有的,几乎从不曾见过。站在它们的脚下,目不转睛地望着她们,望着望着,就把它们望成了活生生的人,望成了活生生的活菩萨,望成了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游人与香客。潜意识中,自己在用心地跟活菩萨对话,可耳边分明又传来阵阵人群嘈杂声,谁能告诉我,是蒲竺的禅深还是保福山的忘我?

  主殿大雄宝殿并不大,它周围的附属建筑反而远大于它。这更让我对这座寺庙肃然起敬,进入这座殿,我点燃第一支香,拜倒在它的沉稳与内敛之下。

  那座叫浮云的塔,我爬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高的七层。那句烂熟于心的谚语,古往今来被千百万人传诵着,从没感到厌倦。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今天又站在它的上面重新解读着它,为死去的人造塔远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透过它,我又窥见了佛教对生命的看重与珍爱。脑海里又出现了它的缩影,毗沙门天王降魔时,手持的也是浮屠宝塔,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修持者,护持、接引十方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风远避,使一切恶煞闻声远离。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儿呀,可否也来爬一爬,会不会有心惊胆战的感觉呢?

  九鲤何仙君园的门楣就在斜坡上,守门的大将只一员,谁也没料到会是关公,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能请来关公看护,那一园的仙君该有何等的福气与祥瑞。站在关公面前,抬头,你见到的是圣君与贤臣;俯首,你看到的是历史与三国。我躬身于他的脚下,心甘情愿地,情不自禁地,不知不觉地就迈进了三国。你看:他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又见他在荥阳,夜读《春秋》,为胡班所救;战长沙,义不斩黄忠……

  沉醉在他的事迹里,任身边的朋友千呼万唤,都走不出来。那本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三国演义》呀,梦里梦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的床头;书里书外,那一份三国情深,至死不渝!

  刚从三国出来,又见西游,取经园里,第一眼见到的就是一位拿着神杖的老公公与佩戴圆圆耳环的老婆婆,不禁让人想起,悟空一遇到事或者到什么不熟悉的地方,就会找来他们问事,这就是西游记里的土里公公与土地婆婆。挑着担的沙僧,骑着马的唐僧,精灵古怪的孙大圣,还有憨态可爱的猪八戒,不管你走到哪位面前,他们都会轻而易举地把你带入儿时的西游里。那份童真与快乐,那份回忆与怀念,会让你的微笑由内向外沉浸沉浸,让你沉醉不知归路。

  不愿归,就上行,沿着那一排石阶上去,就来到了蒲竺寺的另一山门前,这山门虽小,里面可关着大大的世界。跨进这小山门,眼前的小院子着实让我一惊,这可是红尘不到的地方,也正人间烟火着。再往上走,台阶依山的一侧,又是一处难得好看的风景,一尊弥勒佛盘坐在那里,笑脸相迎来这里的每一位游客,四个童子则承欢膝下,还有一个童子在离他们几步之遥的地方正欲向他们靠近。弥勒佛的笑,只一眼,便会深入人心。我在想,经过这里的每一位,是否也能努力做到像弥勒佛一样?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他身后的禅缘,红红的,照亮了我的双眸。

  心中有光亮,上山的路不会有黑暗,再上石阶,更上台阶,就到了另一个高度,又是另一个世界,保福山的山门前。跨进去,你就进入了罗汉的世界。

  那五百罗汉,没有谁能一一分清与认识他们都姓甚名谁,但他们在人们的心里与眼里,却有着非凡的地位与身份。他们身着僧衣,简朴素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他们在现实中清修梵行,那种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让人高山仰止。

  你看那十一罗汉,面相丰腴、蚕眉弯曲、慈目圆睁。敦厚凝重的风姿中隐不住逸秀潇洒的气韵。在这里他单脚踩狮,半蹲着倚骑于狮身上,右手半握拳轻触下巴,左手搭在右胳膊肘弯处,两眼炯炯有神,直视远方,呈沉思状。我们且叫他深思罗汉吧。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看他能把百兽之王的雄狮轻易踩于脚下,在它跨下的雄狮温驯得像一只驯良的家犬,他坚定而自信的眸光折射出他高远的心性,想必本领亦不会枉自凭空吧。

  他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超凡脱俗。在深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以其密行修为著名。看看他,再想想如今的我们,处在浮华的环境中,浮臊的心性什么时候才能沉淀出这种哲思呢?

  又看那十三罗汉,他赤着足,右手拿着一把芭蕉扇,左手握着布袋的口子,把装着东西的布袋扛在左肩上,背挺得笔直,真心地微笑着。我们且叫他布袋弥勒吧。他为弥勒菩萨化身,背着的袋子,既象征着福德又象征着烦恼。把袋子提起来就是烦恼,把袋子放下就是福德。因此他在世时经常警示人说:“还没放下吗?没放下就只好背着走了”。但是他布施众生时却又总是拿不完袋里的东西,总是有很多很多,取之不尽的样子。人都深以为奇。但世间又有几人,能真解其深意与禅机呢?

  看那十八伏虎罗汉,他随意地坐在虎身上,左手按着虎背,右手举着一个铁环,一幅老顽童的气派,老虎调皮地张着嘴,一副萌态十足的样子。看着老虎都觉得可怕,他却那么轻易地玩于股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罗汉呢?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常常有猛虎因为肚子饿而长哮,伏虎尊者就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便被他降服了,并常与他一起玩耍,他也因此而被称为伏虎罗汉。

  面对他,千人可有千种感慨,而我唯独感叹的是他的慈悲已经超过了善恶的界线,老虎可是伤人性命的,但在与虎命息息相关的饥饿与因此而带来的悲鸣前,他依然是那位善良仁慈的主,生命的宝贵至上,不能单纯地以善恶来定性。不知当初的他,与现在的我,在某种理念的契合上,是否也殊途同归?

  转角处,大石旁,草丛中,一位长者罗汉拥着一位年幼罗汉,右手搭其肩上,左手拿着一本经卷,横斜于幼者胸前,年幼者以右手握其长者右手,一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样子。他们的和谐,他们的匹配,他们的寻常,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以至于我伫足不前,久久地站立站立,好想把自己也站成他们中的一员。

  当我再有知觉时,天色忽已晚,夕阳已西下,恭送最后一缕余晖。我,不得不归去。看不尽的风景,走不完的世界,上不完的台阶。不情愿地归去,带走了保福山上的半片菩提叶,只愿它成为我唯一的书签,在修心修善修禅的卷宗里,缔结着菩提的果。在这里,留下了我的无限眷恋,也留下了我的心。蒲竺寺,这里,人间净土;这里,红尘万丈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