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道头转运渡千秋

作者 柯多桂 陈耿官

http://www.clnews.com.cn  2019-06-28 15:53:15   来源:吴航乡情报  【字号

  上洞江由玉田西埔村发源,上游经西社、南门、上下曹洋段为溪,不能通航;下游经大溪、老子洋、坑田、琅峰、珠湖、丰山、赤屿、黄李、朋上、塘屿、岭头、马头、洋门、营前,流入闽江,此段河道宽阔,自古以来为沿线居民水路交通要道。

道头转运渡千秋

古道口余晖 陈建新摄

  上千年前,当沿江耕田仍是一片汪洋,勤劳的珠湖村民便驾着小船出海,运回一船船海产品。白马王庙前,及附近水稻田下三米深处,曾出土一堆堆牡蛎壳;曹洋大桥下,还出土了大船使用的铁锚。江海相连,珠湖人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靠水吃水,上洞江各类水产品众多,退潮后,村民纷纷下水捕捞,鱼、虾、蟹、鳖、砚子、单脚蛏、河蚌、鲤鱼、鲫鱼、鲈鱼、河鳗、黄尾、跳跳鱼等,不多时均收获满满,战利品带回家全家共享,皆大欢喜。

  明版《长乐县志》便有“珠湖道”的记载。自古以来,珠湖道头都是南来北往、水陆转运的繁忙码头,无数客商、货物由此通往各地。封建时代至民国中期,来往的全是木帆船,按潮汐开航。如有2至7级风力,木帆船就借助风力推动行驶;无风力可借时,只能依潮水顺行及人力摇撸推进,艰苦异常。待得退潮时,船顺流到营前口停泊,待涨潮时沿闽江顺流而上前往省城。如遇大风暴雨,行船则十分艰险。这样的艰难当月,珠湖人不知度过多少春秋。

  民国中叶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运输,据村老回忆,那时珠湖村购置了一艘“飞銮”号客货两用机船,在珠湖至福州间往返,沿途停靠赤屿、朋上、塘屿、岭头、洋门、营前、马尾、别头、魁岐等各站。轮船为尖头军舰式,不能直接靠岸,得由小渡船接送旅客上下船。直至解放后,始用平头中型客轮,才可直接靠岸,不再使用小船接送。

  几百年来,福清、莆田涵江盛产蛏种,挑夫历尽艰辛,翻山越岭挑至珠湖道头,再转运至闽东沿海滩涂养殖。由每年清明节始,历时一个月左右,每天,上百个蛏种贩、养殖户,上百艘小帆船在道头交易。道头非常繁华,饭店、点心摊、小买卖的叫唤声不绝于耳。珠湖村则派出工作人员负责为他们过秤计量、结算等,以得到一些佣钱。有他们在,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少有发生大的争吵、打架斗殴、欺行霸市等不良行为。诚信待人,珠湖村祖辈留下的优良传统,在珠湖道头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口碑源远流长。

  1951年至1957年,江田镇环山村下游、溪湄,罗联全乡,及玉田镇部分村,运送粮食都要挑到珠湖村统购,后集中存放在寿房支祠、总祠、净林庵三座祠庙改成的粮仓内,再由村组织搬运队装麻袋扛至道头,装船运往各地,珠湖道头发挥着特殊的转运作用,直至青闸线陆路交通建成,上洞江的水路交通逐渐失去了作用。

  珠湖道头在老一辈珠湖人心中的地位从不曾远去。自古以来,道头建有两橺石制道头亭,对江相望,是过往客旅及农夫挡风躲雨的场所,更是村民茶余饭后的最佳休闲处。1965年,两橺道头亭倒塌,在村干部提议下,青年男女民兵骨干不计报酬,投工投劳,踊跃参加义务劳动,重新建造了一橺砖木石结构房,名曰“青年亭”(直至2010年拆除),道头再次聚集人气。为绿化道头,1980年,村民在道头培植数棵水杉,并从闽侯白沙移植一棵千斤重大榕树种至道头边上。榕树至今枝繁叶茂,树冠覆盖上百平方米。为造福后代,2016年,村出资硬化路面,寿房支祠献地修建停车场,并遍植树木花草,建起体育场,道头一带景色大为改观,形成一个新兴的休闲公园,成为民众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更是人们夏天乘凉、观看龙舟赛的好地方。

  道头、渡船,成了珠湖人的符号。与上洞江畔其他村庄不同,珠湖村道头现仍有一艘小渡船(土名“渡仔”)在使用,由一名熟悉水性的船夫专职负责摆渡。与其说是为方便本村与过江邻村居民走亲访友与农事耕作,不如说是为了他们心中那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怀。

  夕阳下,小渡船静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