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镇地处闽江入海口南岸,由于长期泥水冲积,在梅花海滨形成了大面积的滩涂和沙洲。闽江流水带来了丰富的有机物,海流中生长着许多浮游生物,所以梅花海滨饵料充足加之江海交汇之地海水含盐度适中,因此特别适宜贝类生物的生长繁殖。梅花出产的多种贝壳风味绝佳,其中的佼佼者当数“梅花三蛤”即文蛤、车蛤和钱蛤。
文蛤,又名“青螯”因壳上有条条青褐色的花纹而得名,梅花人将文蛤俗称为“猴核仔”,硕大者称为“虫奉”。文蛤粒大肉肥滋味鲜美,脆嫩醇香,其个体较大,一般粒重1-3两,最重的可达一斤左右,因此被誉为“蛤中之王”。
车蛤,紫褐色,壳薄而长椭圆形。《长乐县志》载:“车蛤,府志作沙蛤,土匙也,壳紫而薄,肉白如乳,形酷类舌,俗名西施舌,味佳。”王世懋《闽部疏》云“西施舌本名车蛤以美见谥,出长乐澳中。”车蛤因产子海滩沙层深处,只露小孔,非经验老到者不易采挖,所以产量极少,识者不多,以致张冠李戴,海蚌以“西施舌”之名享誉中外而车蛤却默默无闻,其实梅花产的天然车蛤其风味与海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钱蛤,黄褐色,壳薄而圆因状似铜而得名,钱蛤煮后汤汁清湛蓝,入口甘醉香甜,肉质脆嫩鲜美,倍受众多食客的青睐。
“梅花三蛤”营养价值都很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文蛤能“除烦渴,利小便,治口鼻疳蚀。”现代中医也认为“梅花三蛤”性凉能滋阴降火,除烦去燥,对妇科病,老人高血压,肺病,虚火上升,贫血、妇女产后及小孩缺钙等均有良好的辅助疗效,因此老幼皆宜,多食“梅花三蛤”对促进身体健康大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