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遗落在田间地头的文物

——记文天祥为陈文龙题写的“兴龙”石碑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4-18 10:11:16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及这句名句,马上联想到了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在我们长乐,就有这位民族英雄为陈文龙题写的“兴龙”石碑,这块石碑如今却没有很好地保护起来,而是暴露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雨淋。

  4月17日,记者随同市政协文史委员陈明清来到金峰镇上陈村,在一个两旁长满灌木和杂草的半山坡上,记者看到了这块石碑,碑前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小山路,而碑后是一块菜地,有村民正在种地。

  石碑系花冈石质,碑高约3米,宽约0.7米,碑正中书“兴龙”两大字,下款书 “宋状元文天祥书”等字样,上款有 “峕大清雍正丁末季春吉旦立”字样,字迹清晰可见。记者发现,此碑分为三段,断裂处有用水泥重新粘合的痕迹。

  据此碑发现者之一,从事长乐文史工作30多年,今年78岁的陈明清介绍,文天祥题写的这块“兴龙”石碑在《长乐县志》有记载,但长乐上两代文史工作者寻找了数十年,却始终没找见这块石碑的踪迹。“2000年7月22日,我和市政协文史组同事到金峰上陈村调查文物古迹时,听当地村民说,附近有一块题写‘兴龙’的石碑在山中。尽管天气炎热,但我们顾不上休息,立刻赶到石碑所在地,扒开灌木和杂草,发现石碑的一刻,我们都兴奋不已。”

  陈明清告诉记者,此石碑由来可追溯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当时抗元形势严峻,文天祥绕道温州来福州,特地至长乐造访陈文龙,两位抗元主将,相与恸哭国事。为鼓励陈文龙抗元,文天祥亲书“兴龙”两大字相赠,以示倚重。“这与《长乐县志》载:‘兴龙’碑在二十三都周山,宋丞相书‘兴龙’二字,相吻合。”经查对认定,此石碑是原碑,由于文天祥留下的东西在福建省内是极其罕见的,因此,该石碑的发现为研究文天祥和陈文龙两位民族英雄抗元的足迹提供了实物资料。

  记者了解到,该石碑曾人为地分为三段,后又重立。据已故的李永选老先生在谈此碑时,曾说:“该碑立于周山,因该村有三个自然村,在雍正年间,该地区发生瘟疫,为了去邪抵煞将此碑截为三段,每个自然村分一段,可是未见效果,有人说这是破坏原碑,更不吉利,于是又将三段进行合拢并写上上款的重立时间”经考查,宋时立碑的规制只书下款,不书上款,且上款款字规格不一,而下款题字比较工整严密等,说明李永选老先生所言有理。

  据悉,该石碑早在2001年8月就被长乐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当地村民坚持要把碑留在村里,去邪抵煞,因此,如今这块石碑还是留在原地,没被保护起来。陈明清建议,此石碑是十分有价值的文物,希望村民能将其交给政府保护,以免再次遭到破坏。

  【新闻链接】

  文天祥,宋末大臣,字宋端,一字履善,号文山,理宗宝祐四年状元,时值元兵南下,他上书力主抗战,后倾家财资军,率军北上迎敌,力图光复山河,被命右丞相,转战赣、闽、粤三省,兵败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宁死不屈,并在狱中写了千古不朽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成为许多爱国者的人生座右铭。

  陈文龙,字君贲,号德云,祖籍莆田,长于长乐,少时读书于后山(今文岭镇阜山村)明教学,咸淳四年(公元1256年),廷对第一为状元,累迁知政事,益王在福州称帝时,命文龙为闽、广宣抚使(即兴化军),率军挫败元兵,日夜守城,并书“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激励士兵尽忠报国。元兵攻城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文龙被元兵押解从莆田至杭州,途中也留下了“须信累臣堪衅鼓,末闻烈士树降旗……”的诗句,同样光彩照人,气节崇高,史称他与文龙祥“隆名并峙”两忠烈,后绝食而死,讣闻行朝,谥忠肃,邑志忠义有传。

  (记者 黄燕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