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聚焦长乐 >> 正文

远去的炊烟(十一)——洋中:繁华尘封的千年古村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7-08 05:53:41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古榕傲然挺立,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洋中,罗联乡顶头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不同于罗联其他各村依山而居,而是四面农田环绕,故得名。洋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说不完的故事,尤其是在岁月更替打磨中,一直守望着这块土地的古榕、古井、古民居。

  走在洋中,就像进入了历史。灰砖青瓦、古雅凝重,墙垛高翘、气势不凡。即使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也能带着我们体会昔日古村的繁华。最为难得的是,当地仍有一些村民生活在古民居中,透着一种仿若避世的宁静。

  村中多古榕,高耸云天。有一棵据说已有千年历史,是全长乐最老的。它历经岁月沧桑,历尽人间风雨,傲然挺立,郁郁葱葱,生生不息,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俯下身躯,荫蔽着世世代代的乡民。

  《长乐罗联乡志》有记载,“(洋中)庄里有古榕三株。一株在庄后,胸径十一抱围,树龄五百多年以上,枝干苔藓斑驳,古容古貌。另两珠在水泥广场上,复荫庄人乘凉游憩。”

  时值正午,村人刚吃完午饭,几个老人眷恋古榕下的阴凉,慢慢踱步而来,择地而憩,身旁还有不知谁家的大黑狗摇摆着尾巴来回走动。

  热情的村民介绍起古井的历史

  在古榕的掩映下,步行不到百米,便看到一口古井。整个水井呈圆形,青石砌成的井围上还依稀可见“元祐癸酉”、“懷義造井”等字,查阅得知这井是1093年所建,距今也已一千多载。

  庇佑一方平安的石狮子

  年过七旬的陈兴发说,村里除了古榕、古井之外,本还有一对古代的石狮子,守护了村庄上千年,可惜现在没有了。原来,风水上说洋中村对面的山上有“五猪下洋”的势头,对百姓不利,先祖便建造了一对上吨重的石狮子驻守镇压。前几年,石狮子被盗,后又捐资重塑了一对来代替。次年,小小的山村便诞下11个男婴,村民们认为这都是狮子带来的好运。

  现今这里的常住人口不到百人,大多数是老人与小孩。年轻人有的迁走,有的去了外地工作,狗是小孩的唯一玩伴,同时也是老人们的看家护卫。

  一窥千年,繁华落尽,唯有些故事继续流传着……

  “罗百万”一族的没落

  洋中地处罗联盆地东北部,西邻三山村,西北界吴村,东北与顶头接壤,东南和马厝相接,地势较为平坦宽旷,溪流交错,罗联群山大小溪涧汇集于村东南洋中溪,经星石岩下泻濑溪。星石岩屏障水口,挡住洪水的冲刷,保障一方水土。这里有田地约200亩,土质肥沃,是罗联较好的农耕地带。

  《长乐罗联乡志》载:东晋南渡,晋人大量移民江南。晋明帝泰宁三年(325),合浦太守林禄奉敕守晋安郡,封晋安郡王,开拓闽疆。洋中罗氏于隋时(581-617)开拓罗田。

  罗氏是罗联乡最老的族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罗氏迁入洋中后,开荒拓业,独占地利。当时,罗联北部的农田、山林多属罗氏所有,因此罗联古名“罗田”。到明初还有一个被叫做“罗百万”的人,靠着良田放租而富甲一方,家中仆婢成群。

  说起“罗百万”的没落,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罗百万”女儿出嫁前几天,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不堪,难以行走。罗家人心生一计,命婢女将谷壳倒在地上铺成一条路,遂顺利到达了夫家。有神明正好飞过看到,认为其为富不仁,不顾乡民饥荒,还浪费宝贵的粮食,便降祸于罗家。从此,开始走向衰败。

  传说是否可信,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罗氏家族古地基的遗址中,仍可看出当时建筑雄伟,盛极一时。“罗姓在我们村很少了,这就是他们的祖厅,倒了后重建的。”村干部陈泉光所指处,是一间大约十来平米的砖头小屋,屋前杂草丛生,只有墙上贴着的红色对联和艳丽的野花还隐约透着点生气。

  陈应春与《罗山十景记》

  说起洋中昔日的繁华,从《长乐罗联乡志》的描述中可见一斑:这里曾有十扇九间大院,其规模雄甲“港门里”(指营前港以内两岸一带地方)。

  自罗氏之后,又相继有郑、陈、马、余等迁入,据载,到明中叶,陈氏最为兴盛。这尤其体现在历代名人中。

  《长乐市志》(1995-2005)唯一有记录的洋中名人就是姓陈的。“陈应春,字汝梅,长乐罗田(今罗联乡洋中)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为东阳县令,多惠政。擢户部主事,扈从穆宗谒园陵,万骑如云。应春负责粮草供应,部署立办,由始至终,队伍秩序井然。大司徒马恭敏十分器重他,出为云南佥事。历任广东、广西副使、参政,山东左布政。

  陈应春的才能不止于政事,更让村人引以为豪的是他的《罗山十景记》(十景为七岩星躔、三山笔格、御屏端耸、双涧考槃、马峰吐月、牛垄撑云、莲峰钟秀、罗石障流、青岩樵隐、雪滩闲钓)。

  陈应春以唯美的言语描述了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七岩在罗联为最高,有巨石七,复其颠,错落若南斗,是谓吾邑诸山之祖脉。左而旋为御屏屹立,崭崭如展襜褕而驻,如拥驺从而下,其吾乡中阳之大宗乎?御屏折而西,三峰秀削如笔格者,曰三山……出户而望,远近之山,争献奇秀,晴容含青,雨色拥翠,不俟指呼,排闼而入,令人翛然有澄太空而包万象之思,合而名之曰:罗都十景云。”

  在他人眼里普通的山水景色,陈应春却潜心挖掘它独特的美,并记载下来,足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因此,在山东任上病逝后,陈应春的官衣官帽被送回洋中,埋在了他所绘就的“三山笔格”下,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墓冢被毁坏。

  经过修葺的陈应春故居

  现在,要想寻觅陈应春当年的足迹,只能去看看其重建后的故居了,那里尚还残留了一些关于他的文风古韵。

  陈继文祖厅的破碎地砖

  

陈继文故居门口的一对石础

  在村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处明朝古民居。这里曾是洋中六世祖陈继文的故居,规模宏大,原为前中后三进,因年久失修,现在只剩下中间的一进了。只见厅堂前上方有两个“来头”(据说是明建筑的特殊标志,主人官职越大,“来头”也越大),其形似眼睛,雕花精美。门口一对门础安静地“蹲着”。

  故居的地板上铺有砖红色地砖,但全都碎成小块。“都是被打碎的,因为陈继文当年得罪了白探花。”热情的村民介绍到。

  陈继文自小聪敏,性格耿直,生在乡村深知农民疾苦。他痛恨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殃民,立志忠君报国,为民做主。于是发奋图强,十分认真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乡试中式,被封为定远知县。

  县里有一名富有的乡绅叫白牡,勾结官府,无恶不作。家中良田众多,却逃避赋税、徭役而转嫁给老百姓。更可恨的是,白牡还霸占他人产业,迫良为妾逼成人命,罪恶如毛。他的父亲白探花在朝做官,门生故旧遍及州、府,官官相护,民怨载道。

  日夜冥思苦想对策后,陈继文决定先曲意奉承白牡,亲自上门拜访,讨他欢心,然后设宴款待。再另行宴请其随从仆役,将他们灌醉。酒酣耳热,陈继文取出罪证,喝令升堂,锁拿白牡拷问,最终把酒色成性、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杖毙公堂,为民除害。

  案结,陈继文退入后衙休息,梦见金山大帝显圣托梦指点,即速化装农夫,头戴竹笠,肩挑粪桶担,逃离县城。

  白探花为子报仇,状告朝廷派官捉拿查办。幸亏,陈继文朝中同年好友快马报信。当时是冬至前一天,他提前过节祭祀祖先,然后携带财物,全家都躲避到水月寺。第二天,官兵到时已经人去屋空。官兵无奈,捣毁房屋复命。

  所以陈家的铺地砖破碎,就是当时留下的痕迹。从此陈继文这一支族人,冬节提前一天过,作为纪念。

  陈继文感恩金山大帝显圣庇佑,还把神位请回家乡,在大厅供奉。现在其后代仍然沿袭着这个传统。

  “芝堂境”和“顺天圣母”石刻

  众所周知,罗联顶头村每年都有举办陈靖姑文化节的习俗。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洋中也曾有个陈靖姑庙,有可能还是罗联最早建的。后人在重修“芝堂境”时,从地里挖出了“顺天圣母”的石刻,但十分可惜的是,碑已裂成了两段。

  “顺天圣母”石刻

  “顺天圣母”是陈靖姑的称号之一,她是民间“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因而每年农历十七,村里有儿孙婚嫁或诞下男丁的人家,都要备上十碗菜肴到“芝堂境”里还愿。

  “芝堂境”本不是专门供奉陈靖姑所用,但因乡民经济有限无法重修顺天圣母庙,便将其暂时安置在此。芝堂境,建于大明宣德年间,曾由清光绪乡民修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倒塌,1997年重建。当时的柱础现还留着,大梁也保存在陈氏祠堂里。

  陈氏祠堂里雕工精致的“亭”

  陈氏祠堂里还有一件宝贝叫做“亭”,说是神明所坐的轿子。“亭”上浮雕精美、人物表情惟妙惟肖。问到是什么年代的物品,村人只说是很久以前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察。

  在这样的千年古村里,坐在古榕下,饮上一口甘甜的井水,静静聆听老人讲述洋中的故事,俨然有时光倒置之感。洋中,期待着更多人的继续探访和挖掘。

  ( 记者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