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州后天祭灶,这些习俗你都了解吗?

http://www.clnews.com.cn  2020-01-16 15:58:31   来源:福州新闻网综合  【字号

  后天,是福州人家祭灶的日子,来年想添丁的人,祭灶别忘了买豆腐海蛎,因为在福州话中寓意“来年招弟(意为添丁)”。

  祭灶是福州传统节俗,送灶公上天。传说,灶公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的“观察员”,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人们把这个决定一家祸福的灶神奉为“一家之主”,称为灶君(公)。祭灶,就是为灶公饯行。

  由于“观察员”灶公小年这天要向玉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送灶时,人们常常在灶王像前供糖果等甜食,希望他不讲坏话。

福州后天祭灶,这些习俗你都了解吗?

  老福州人小年送灶王爷

  在福州,不同身份的人祭灶的时间并不相同。“官三、民四、曲蹄五”,指当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曲蹄囝(疍民,连家船民)廿五祭灶。

  不同的供品也有不同的说法。灶糖、灶饼是用麦芽糖做成的,本意是请灶公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荸荠,则是为了取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祭灶时,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祭灶完了,大家要把旧的灶公画像揭下来烧了,而不是撕了,意思是恭送他上天。

福州后天祭灶,这些习俗你都了解吗?

  祭灶

  祭灶诗

  “一匹乌骓一条鞭,今日送君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首流传几百年的民俗诗,相传是宋代福州人郑性之(1172~1256),在中状元前的一次“祭灶”时写的。说的是郑性之少年时家境贫寒,有一年到了祭灶日,眼看家家户户都买许多食品祭供“灶君”,而自己身无分文,徘徊街头巷尾,随后便迎着寒风回到家里,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然后在灶君面前焚化。

  这则故事反映了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虽然“三更灯火五更鸡”“磨穿铁砚苦十年”,但绝大多数还是落魄的,穷困潦倒一生。所以,在宋代知识分子被称为“酸”。有一幅宋代杂剧的画面上,画有一个穷书生上街卖眼药,被人称为“眼药酸”。

  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丽生(1912~1998),曾写过一首《祭灶》诗:“荐来司命波斯菜,解语如花吉利乡。喜有金砖玉兰片,配兹红嘴绿莺哥”。说的是过去福州贫苦人家祭灶没钱买许多荤菜祭供“灶君”,只有波斯菜和“金砖玉兰片”。诗中的“波斯菜”即指“波棱菜”,波斯即今伊朗,汉朝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时传入我国的。而“金砖玉兰片”即指豆腐,把豆腐切成一块块,经油炸后皮呈金黄色,故美称“金砖”,切成一片片的,美称“玉兰片”。如今,“波棱菜”与豆腐是福州人祭灶必备的供品,雅称“一青二白”。

  祭灶歌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祭品也日趋丰富多样,于是流行有民谣:“祭灶供品多,年年节节高(福州方言‘多’与‘高’谐音)。红红水党菊,齐齐兄弟哥”。说的是祭灶仪式时,爷爷奶奶会教孙儿孙女们唱这首民谣,希望儿孙们能像供品甘蔗一样,“年年节节高”,快快长大成人。而“红红水党菊”中的“水党菊”是一种花朵小、色金黄、叶翠绿的菊,插在装满水的花瓶里,时间经久,花难凋谢。

  另一首民谣是:“祭灶祭符图,金金赤赤铜香炉。元宝是奴(我)折,灶婆落地保佑奴,金杠是奴(我)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婆落地保佑奴。保佑奴爹有钱赚,保佑奴奶福寿长”。这首民谣带有祈福平安,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愿。

  祭灶画

  祭灶画,为一张传统年画形式的彩色木刻画。其形为画,其实为符,故称“符图”,既是图又是符,祭祀毕则焚化,换上新一年的符图。

  符图呈大红色纸,正上方画灶君与灶婆,画图长35厘米,宽25厘米。灶君与灶婆端坐殿上,面前有供桌,两边对联“香烟透天天赐福,灶花落地地生财”,横批“东厨府”,贴在灶头的墙上,坐东朝西。福州方言“西”与“嗑”谐音,意为“嘴朝西,有物嗑(即吃的意思)”,意为供品丰富。灶君左肩有“定福灶君”四字,灶婆右边有“增寿夫人”四字,说明神的功能是“增福增寿”,都是吉利的话。图画下方有本年的二十四节气日期,公历与农历对照,供人查找。此外,还有十二生肖动物图案,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属鼠,画有一只可爱的米老鼠。

  民间供奉的许多神祇都是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有利于乡的历史人物,如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是莆田宋代林默娘,妇婴保护神陈靖姑是唐代福州人,忠义人物关公是三国时代山西人关羽等。而灶君是谁?据权威出版物《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是祝融。因祝融是上古时代高辛氏的“火正”,系管理火的最高官员,又因他平定共工造反暴乱有功,被后人视为“灶神”,带有希望天下人家家生活红红火火、平平安安的意思。

  (综合福州晚报、中国新闻网、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