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聚焦长乐 >> 正文

我市开展漳港海蚌苗种增殖放流活动

37万粒幼苗投放到指定海域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7-27 17:53:16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专家组对海蚌幼苗进行验收

  长乐新闻网讯 7月27日上午11时许,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以及验收专家组等一行,在漳港街道开展漳港海蚌增殖流放活动。福州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组对海蚌幼苗进行验收合格后,将约37万粒的海蚌苗种投放到海蚌资源保护区海域。

  此次用于放流的海蚌苗种光泽度好、活力强,规格在1公分左右,符合水生生物培植放流的相关规定。增殖放流不仅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漳港海蚌年产量从上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约600吨降到目前的仅20吨左右,资源日趋枯竭。为进一步恢复优良的名优贝类资源,修复海蚌保护区生态环境,我市不断加大海蚌保护和科研投入,并组织海蚌增殖放流活动,力争使海蚌资源得以恢复。

  2008年至今,长乐每年都在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海域开展海蚌增殖放流活动。只有在2014年和2015年期间,由于客观原因(海蚌苗培育不成功)未进行海蚌增殖放流,进行了其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海蚌产卵、繁育的季节为每年的5月至11月,这期间进行海蚌增殖放流其存活率较高。海蚌从苗种到成蚌(大概11公分左右)需要三年时间。

  市海渔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广义的讲还包括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向特定水域投放某些装置(如附卵器、人工鱼礁等)以及野生种群的繁殖保护等,间接增加水域种群资源量的措施。

  漳港海蚌也称西施舌,是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荣膺第二批“福建十大渔业品牌”。漳港海蚌壳体略呈三角形,壳长通常有7~9厘米,壳顶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形,体高为体长的4/5,体宽为体长的1/2。壳厚,壳表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其个体较大,肉质脆嫩,味甘美,具有很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贝类。

  (吴航乡情报记者 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