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潘主兰甲骨文书法赏析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3-27 08:16:16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潘主兰(1909-2001年)祖籍我市三溪,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毕生致力于甲骨文字的研究实践,创作了大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市博物馆三贤堂,就陈列着潘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且喜工农多福利,相逢人物尽文明。”

  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最早古老文字,甲骨学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为书法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字体,为书法创新开拓了新的视野。将甲骨文引入书法艺术领域、开风气之先者,最早是研究甲骨文字学的专家学者。罗振玉、王襄、叶玉森、丁仁及清末民初的许多书法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而潘主兰的甲骨文书法代表了六十多年来在这个领域的新成果。

  潘主兰在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指出:“如何用笔墨在纸上写出契文的意趣,表现甲骨文瘦硬劲健的笔致和大小、斜正、疏密及错落有致的形体与构图关系,在书法界仍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他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和见解去把握甲骨文的书写规律,原汁原味地展示甲骨文的形体,以笔代刀,将瘦硬锋利的契刻韵味用长锋羊毫展示在纸上,体现刀刻的韵味,还原甲骨文的本来面目。

  “且喜工农多福利,相逢人物尽文明。”欣赏这一副对联,不妨从释读对联中的甲骨文字开始。

  上联“且”字的象形,有多种说法,我倾向于说它像是神主牌位,诸如先考妣讳某某之神位,所以牌位代表祖先,且字也就是祖先之祖的本字,卜辞也是且、祖不分的。

  “喜”字是鼓的象形,中间一面大鼓,放在支座上,鼓上还插有称为“羽葆”的饰物。逢喜庆之事,常鼓乐喧天,鼓声热烈欢快,因此甲骨文以鼓形为欢喜之喜,支座下再加个表示置礼器的“口”形。

  “工”字是矩尺之形,后世的手工业都离不开矩尺。商周时代把朝中百官也叫做“百工”,人有了矩尺,可以经天纬地。

  “农”字的写法有“農、辳”,下部为“辰”,是蜃(蚌)的象形。在铁器出现以前,坚硬锋利的蚌壳是极好的工具,曾广泛用于农业,使用蚌壳做成的蚌镰收割农作物。甲骨文“农”字,像蚌镰在禾苗间耕作的形态,泛指农业。

  “多”字是两块切成方块的“肉”相叠,意为“多”,古人吃肉不易,有肉吃可见钱“多”富有。现在生活水准提高了,以讲究健康饮食为时尚。

  “福”字,是一坛“酒”倾于“示”上,这是以酒祭神的象形。古人以酒为美味,认为神明也爱喝酒,以酒敬献于神明,类似于今天“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神明就会降下福祐于人,人也就能得到幸福。

  “利”字是以刀割禾的象形。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字形,从禾从刀从手从土,表示一手持禾—手持刀,在地里割禾,生动再现了农耕时代先人耕种收割、从土地上收获取“利”的生活场景。

  下联“相”字,甲骨文中还有一种上木下目的写法,活脱脱像一个木匠,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睛瞄着一根木条,看看是否平直。“相”字所表现的就是这个木工动作,有仔细看的意思。《说文解字》谓“相,省视也”,省视自然要面对面地看,又引申出相互之义等等。

  “逢”字,从彳从夆,脚在路上从外向内行,丰标声,本义是相遇。

  “人”字是侧身而立的人像。

  “物”字从牛从勿,勿的象形是刀的末端刺田起土,土色非一色,引申为杂色,字从牛,故物本义为杂色牛。卜辞有“丙申卜,行,贞:父丁岁物,在五月。”说的“物”用作祭牲,为杂色牛。

  “尽”字是“盡”字草书的楷化。“盡”字上部为聿,本是以手执笔的形状,在这里表示手拿一把刷子。下部为皿,表示装东西的盛器。合起来像人正在刷洗锅碗,表示饭已经吃过了,什么都没剩下,就“尽”了。

  “文”字,像一个人前胸或后背有纹身,隶定为文,其本义就是花纹之纹。历代典籍都有记载,古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引申为文字、文化。最初的“文化”是动态的,就是用优秀的思想品格去改变不怎么“文化”的人,所谓“文而化之,化而成习”。

  “明”字,从日从月,本意是光明。左右位置可以互换,弦月都是弯向中间。该字也写作“朙”,左边圆形图案楷化为“囧”字,像一张皱着八字眉、张着大口的人脸,现在已经被赋予窘迫、郁闷、悲伤、困惑、无语等等意思。“囧”字本意为“窗牖”,像窗户中有光透入,有明亮、光明的意思。“明”字的象形,更是李白“窗前明月光”的意境,或者梁实秋写《雅舍》“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那样的味道。

  潘主兰甲骨文书法从临摹至创作,历时60余年,心摹手追,自成风格,并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将可识仅千余字的甲骨文集为诗文。《集龟文》跋云:“写甲骨文不难,集字难”。1985年,他在《谈甲骨文书法》中说道:“甲骨文已释定之字不为多,我曾把几种甲骨类书里彼此不互见的字摘录出来,不管其字有无争论,我考究同意的,予以采用。又于各家书中未经考释而列为存疑、待考、待问、附录之字,时加寻绎,只要不违戾‘六书’,不臆造,不武断,也不妄自菲薄,老老实实地据形释义,反复参稽,不能不许我‘千虑一得’。”这段话最能体现潘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

  (记者  欧有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