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闽剧的回归与突破

http://www.clnews.com.cn  2015-12-18 10:02:33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1.斩获新奖,长乐闽剧再放异彩

  12月1日,市人民会堂中心剧场座无虚席。由市闽剧团优秀演员何祖龙、徐赛华等主演的《双龙梦——莲柄港传奇》精彩上演。“很棒,很精美”,“非常好看,又有教育意义。”……这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博得满堂喝彩,不少观众意犹未尽,更毫不吝啬地予以好评。

  时隔半月,12月15日晚,《双龙梦》代表长乐闽剧夺得了第六届福建艺术节剧目奖一等奖。

  《双龙梦》的故事改编自长乐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旱魔肆虐十年九灾,父老饥荒悲泪盈腮”,北宋宣和年间,闽县长乐饱受旱涝之灾,百姓流离失所。林安上自幼亲睹乡亲们饱受灾苦,立志发愤图强,造福乡梓。皇天不负,他高中榜眼,画出了“长乐莲柄港饮水灌田草图”,奏报圣上,开凿莲柄港。最终排除万难,炸开青胆石,引水通流,成功开凿莲柄港。为此,林安上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闽剧之乡孕闽剧。2010年,由长乐市闽剧团原班人马打造的《长乐公主》揽括第四届福建省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4届戏剧会演剧目奖、剧本奖等七项大奖,并获首届福州市茉莉花文艺奖三等奖;2012年,《苏秦还乡》获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5届戏剧会演剧目奖一等奖,并获第二届福州市茉莉花文艺奖一等奖。

  “这样三连贯的成绩,在省级闽剧团体中也不多见。”市科技文体科技局副局长刘端佳对长乐闽剧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去年,由文化部组织开展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命名活动名单揭晓,我市以闽剧为特色名列其中,实现了文化品牌创建的重大突破。

  2. 返本开新,老戏开出新枝

  在有着闽剧传统的长乐,你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溶溶夜色之中,街头巷尾、榕树下,搭起了简易的戏台,台上粉墨春秋,唱念做打,台下观众心醉神迷。吸引着这些戏迷自带板凳,早早就赶来占位置的,正是这雅俗共赏的闽剧艺术。

  作为该剧导演之一的林建萍介绍了编排《双龙梦》的经过,《双龙梦》其实也是一部老戏,但老戏中有不少谬误和过时的内容,“这部剧经过很久的酝酿才定下,之后经过多次的剧本打磨和专家研讨会,最终才定稿。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传扬林安上舍己为民,造福家乡的精神,以此来启示为官者一定要为家乡为百姓谋福。”

  根植于本土的人物和故事,取之经典和精髓,进行再创作和新编,这种形式为长乐闽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与该剧创作的作家陈国榕谈到,“时至今日,莲柄港还在发挥着很大的水利作用,塔山上的圣寿宝塔也与纪念他有关,林安上这个英雄一般的人物在长乐人心中颇有分量。选择这个题材,是十分接地气的。”

  开凿莲柄港的影响深远,一直在造福长乐人民,这个故事与时下的我们息息相关,又与历史遥相呼应,不失传统。

  “近几年,演出剧目上,虽然有不少传统业务戏,如上世纪50年代的《兰桂子》、《田螺姑娘》、《负姑脱火》,80年代以后的《三凤求凰》、《状元与乞丐》、《赵氏孤儿》等,但已有不少新编古装精品戏,如倾力打造的《长乐公主》、《苏秦还乡》,它们是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及观赏性的闽剧力作。”陈佑民说,去年,获奖剧目《苏秦还乡》在我市各镇、村演出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有的观众甚至看了10多场。他们剧团每年都会出3部左右的新品。

  目前,我市共有民间职业剧团20余团,从业人员1000多人。这些剧团,大部分一年演出场次达300场左右。

  古老的闽剧,依旧为城乡群众所喜闻乐见。

  3. 闽剧之乡的“粉墨春秋”

  闽剧发展在长乐根深叶茂,早在1956年,长乐县即成立闽剧团。当时,全县业余剧团也有50来家,曾先后组织创作或改编数百个剧目,不少闽剧界知名艺人都来自长乐,其中不乏宗师里手。有人称,长乐民间演出养活了全省一半的“戏子弟”(闽剧团),当时繁盛景象可见一斑。

  但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市闽剧团的人才陆续流失,剧团也濒于解散。陈佑民、林建萍等是上世纪80年代长乐最后一批闽剧培训班成员,毕业后,就一直在市闽剧团表演,对闽剧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2008年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林建萍等师兄妹10个人,每个人自筹资金10多万元,共10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租用了龙门村金珠庄齐乐园礼堂作为日常排练场所。“出于共同的热爱,共同的梦想”,他们说。

  2009年4月,市闽剧团重新组建恢复。

  “我市的闽剧演出以社戏为主,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民间‘还愿请戏’的传统决定了闽剧市场的需求。2000年至2007年是我市闽剧产业最繁荣的时期,每年演出场次可达6000-7000场左右。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长乐人的投资收益有所减少,因而,‘还愿请戏’的非刚性支出减少,直接导致市场需求下降。闽剧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进入相对低谷时期。去年我市闽剧演出约4200场次左右。”刘端佳说。

  尽管面临这些困难,近些年,我市民间闽剧团数量仍呈上升趋势。2000年时我市本地闽剧团仅有10个左右,现在已发展到20多个。而常年在我市演出的闽剧团多达200余个。

  “我不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让闽剧萎缩下去,我想我们要做一点事,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多出几个亮点,拓展闽剧的生存空间,多培养一些人才,多出一些精品节目。”陈佑民告诉记者。

  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戏剧传统文化,近几年,长乐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闽剧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闽剧产业,规范闽剧演出市场的管理,引导扶持各类民间剧团做大做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实现了艺术精品创作与服务人民群众的双丰收。

  “立足民间,面向大众,弘扬传统,大力扶持,把‘还戏于民’落到实处,让‘闽剧之乡’实至名归,希望更多的人关注闽剧。”刘端佳说。

  (吴航乡情报记者 陈瑞衡/文 陈晓颖 陈瑞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