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民生热点 >> 正文

百岁抗美援朝老兵回忆峥嵘岁月:72年前,他秘密赴朝修建机场

http://www.clnews.com.cn  2023-10-23 15:46:40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近日,仓山区临江街道、仓前山社区和爱心企业工作人员来到百岁老人林其德家中,看望慰问这位抗美援朝老战士。1951年2月,林其德曾秘密前往朝鲜战场修建军用机场。

  他是如何走上朝鲜战场的?在战场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纪念日。记者22日来到老人家中,了解他尘封多年的感人故事。

百岁抗美援朝老兵回忆峥嵘岁月:72年前,他秘密赴朝修建机场

林其德(左)与其子林华(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记者 黄凌 摄

  出征! 技术人员经验丰富

  林其德出生于1924年,毕业于福州高工学校。虽然已是百岁(虚岁)高龄,但思路清晰,与人沟通交流没有障碍。

  “这是政府给我发的!”在儿子林华的帮助下,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外盒,取出熠熠生辉的纪念章,郑重其事地戴在脖子上。这是国家对他2年部队经历的认可,也是老人毕生的骄傲。

  林其德告诉记者,1950年5月前,由于有绘图专长,他先后在上海印制厂机械厂、上海人民铁工厂技术室当绘图员,后被招入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修建处担任工务员,并赴福州仓山修建机场。当年年底,又调入上海的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供修部工程营。

  “我们是1951年2月底去的朝鲜!”林其德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他随部队紧急前往南京。之后,林其德随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第一工程大队官兵秘密经辽宁安东(现丹东)过鸭绿江,前往朝鲜修建军用机场。

  据史料记载,1951年3月,为适应朝鲜战争发展需要,掌握制空权,中朝双方商定在朝鲜境内修建14至15个机场。第一批由志愿军负责在安州以南、平壤以北地区修建永柔、南阳里、顺安、顺川4个机场。林其德所在部队与工程兵18团配属给47军军直属队、141师423团,抢修永柔机场。

  老人说,他是大队4名技术员之一,实践经验丰富。在修建永柔机场时,他从事测量工作,并指挥推土机司机推平跑道,指导和参与维修工程机械、管理柴油机和发电机等。

  据介绍,这些机械设备都是抗日战争中美国支援修建中缅公路时留下来,放置在上海吴淞口一个岛上废弃的美军仓库里,有压路机、推土机、发电机、柴油机,还有打山洞的电钻,不少设备锈迹斑斑,官兵们重新组装进行了维护保养。

  遇险! 遭遇轰炸捡回性命

  修建机场伊始,美军飞机就经常前来侦察和轰炸,刚刚修好的飞机跑道和铺垫的钢板常常被炸,机场附近暴露的木制民房,因当地群众逃难而闲置,也成了敌机轰炸的目标。美军飞机上午轰炸,战士们就下午修;白天轰炸,就晚上干。机场附近到处都是被炸的弹坑,战士们一一填平,用压路机压实,铺上钢板连接跑道。

  在修建机场过程中,危险时刻伴随着官兵。

  为了防止敌机来袭,志愿军炮兵63师607团将所属的4个85高炮连、1个37高炮连分别部署在永柔机场附近的高地,但狡猾的敌机在超过高炮射程的高空投掷定时炸弹。于是,我方设置防空哨,敌机来时哨兵就开枪示警。

  一次,敌机又来轰炸,防空哨兵鸣枪后,大家都躲进挖好的坑道。“轰炸过后,我们没有听到防空哨解除的枪声,大家就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发现找不到防空哨兵,只看到树上挂着军装的布条,原来,一颗炸弹刚好落在防空哨位上,一名战士就这样牺牲了……”说起防空哨兵的牺牲,老人十分伤感。

  “有一次,我差点就‘光荣’了!”老人至今还记得一次遇险的经历。当时,他正在指挥施工,一架敌机从空中投下炸弹,他反应及时,飞速跃入一旁的坑道,捡回一条命。

  林其德说,敌机扔下的定时炸弹不少埋在土里,为了排弹,我军工兵常常费尽周折人工“找弹”,然后用竹竿挑着绳子套在炸弹上,将绳子远距离绑在汽车后面拉到悬崖边,扔下悬崖,战士在排弹时被炸伤亡的事时有发生。

  “在朝鲜,生活非常艰苦,雪有膝盖这么深!”老人介绍说,刚到朝鲜时,大家住在机场周边闲置的木制民房里,民房被敌机炸毁后,只能修建坑道、战壕用来入住。

  同时,官兵们缺衣少食,大都以炒面、压缩饼干、黄豆粉、地瓜干等充饥。由于我军后勤保障线常被美军切断,运送来的肉变质发臭,官兵们就洗洗煮着吃;没有新鲜蔬菜吃,只有萝卜,以致林其德经常出现脱肛大便出血。完成机场抢修抢建任务后,大队政委张书彩得知其身体不适仍坚持工作,表扬他说,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1951年9月,林其德完成修建机场任务回国。他在南京干部招待所疗养3个月后,申请复员回到了家乡福州,先后在福建机器厂、福建省工业厅工作,后在福建省轻工业厅设计院退休。

  欣慰! 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由于战争的原因,林其德在部队的物品几乎遗失殆尽。“我爸复员时只带了一个军用挎包回来,我小时候用来当书包用了,他的军装也被我妈改小后给我们穿了。”林华说。

  这时,林其德从盒子里掏出一小块布匹介绍说,这是当年缝制在军装胸前的个人信息。只见上面写着较大的宋体字“服务证”,显示着其所在部队、职别、年龄、籍贯、性别等信息,并有“一九五一年佩用”等字样。

  老人说,当时苏联飞行教官在上海江湾机场训练我军飞行员,进出机场的人员都要检查。该“服务证”就是一个“通行证”,入朝后便不再使用。

  此外,老人还有一本1951年2月19日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颁发的《员工领薪凭证》,上面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之印”的大红印章。记者看到,第一页是其个人信息情况,第二页的“领薪记录”表格中,当年一二月份上半月与下半月工资分别为3.5元,三月份上半月为4元,下半月之后为空白。手写的这些金额的后面一栏,盖有发款人“赵飞龙”的印章。

  这些年来,“服务证”、《员工领薪凭证》以及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林其德视若珍宝,小心保存着。

  “我没有想到还能从战场上回来,一直活到今天。看到国家发展得这么好、老百姓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再苦再累也值了!”林其德欣慰地说。(记者 张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