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宦海沉浮三两番 董狐史笔人皆惊

——记唐峰桥修建者林材

http://www.clnews.com.cn  2023-11-24 17:02:04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近日,我区文史爱好者林小龙在首占镇塘屿村发现古唐峰桥构件。构件上刻有“式弘壮焉费不烦众阅两月而”等字,符合《长乐六里志》《长乐金石志》等文献所载,证实该构件来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重建后的唐峰桥。该构件的发现,为研究我区六里地区历史沿革和地域变迁提供新的实物史料。

  据《长乐六里志》《长乐金石志》所载,唐峰桥始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林材重建。

  该构件发现者林小龙告诉记者,古唐峰桥于1958年被拆除,自那以后构件散落,无迹可寻。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处废弃宅院中看到这块被倒插的石板,多方查证后,终于确认它的“身份”——唐峰桥构件。

  如果不是这次机遇,唐峰桥可能连同它的建造者一起,逐渐隐匿于历史长河的滚滚烟波。而如今,随着该构件的发现,“林材”这个名字,再一次回到了历史舞台。

宦海沉浮三两番 董狐史笔人皆惊

林材故居

  四世簪缨

  林材,字谨任,号楚石,明代长乐唐屿人(今首占塘屿),万历癸未(1583)进士。曾任吏科都给事中、南京太仆寺卿等职,官至南京通政使,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著有《福州府志》(万历类丑)、《福建运司志》《林给谏诗文集》《郡乘詹言》《天垣疏草》《备药笼中》。

  林材世居闽县至得里九龙山下的唐屿(今首占镇塘屿村)。其父林堪,字尚乾,名嘉靖癸卯(1543)举人,以孝悌闻名,

  林材次子林弘衍,字守易,号得山。官终户部主事,祀于鼓山五贤祠,亦为“竹林后七贤”之一,曾与徐 合著《雪峰志》。

  林材之孙林之蕃(林弘衍子),字孔硕,号涵斋,别号积翠山陀,崇祯癸未(1643)进士。授嘉兴知县。姜绍书《无声诗史》称林之蕃“清廉有声,惟知奉公洁己,不善逢迎上官,遂为鹾使者所劾,竟拂衣归”。浙人赋《清风归去辞》相送。

  一门两进士,四代皆为官,林氏大族在明代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时人称“林氏四世簪缨,忠孝经术萃于一门也。”

宦海沉浮三两番 董狐史笔人皆惊

左二为林材

  宦海沉浮

  林材为官清廉恤民,为政一方颇得民心。万历十二年(1584),林材初授舒城(今安徽舒城)县令。据《舒城县志》所载,林材上任后,“公明廉峻,令行禁止,仓储遍建,荒政聿修”。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林材不仅大幅减免税额,还“设厰赈粥”,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救下万余人。林材离任后,百姓在县城建祠以兹纪念。

  同年,林材由舒城令擢为工科给事中,开始谏垣生涯,后升至吏科都给事中,为六科之长。次年(1590),林材率六科言官上疏奏请皇长子朱常洛出阁,后又同吏部的邹元标上疏请定国本(立朱常洛为太子)。

  林材秉性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神宗荒怠朝政后,开始偏信王锡爵、赵志皋、张位等大臣。面对神宗的用非其人,林材数次上疏,揭发他们的失职,直言几人“不当用”,以至赵志皋、张位在皇帝面前惶悚谢罪。

  林材在朝期间,诸如此类的场景不胜枚举。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李如松率官军取得平壤大捷。兵部尚书石星想要大肆庆功,遭林材驳斥;万历二十二年(1594)九月,“吏部推顾养谦总理河道,材论止之”。万历中后期,神宗为应对财政危机,派出宦官充当矿税监使收取矿税,林材亦上疏痛陈矿税之弊。

  此外,林材还多次上疏,批驳时政缺失,直言神宗用人不当、阻塞言路等数条罪状,言辞颇为激烈,引神宗愠怒,被贬为程乡典史。程乡县(今广东梅州)明朝时隶属潮州府,正是韩愈笔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潮州。如今,林材来到韩愈当年的贬谪之地,心中思绪万千,想到二人同贬潮州,境遇相似,心境也有所释然,遂提笔写下《谒韩文公祠遂次至邓州韵》一诗。

  冲炎叱驭入南天,复岭重关路几千。

  休说批鳞追往事,且谭驱鳄溯当年。

  凤山献秀凌霄外,龙水浮光绕郭前。

  独采芳荪荐明信,五云回首夕阳边。

  诗尾联更是直接坦露心迹,“我一片丹心忠贞报国,希望皇帝能回头看看我们这些风烛之年的老臣。”一代人臣报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据《明史·林材传》所载,明光宗即位后和天启年间,林材又先后被启用两次,官至南京通政使(正三品),在任内去世。崇祯初,被追赠右都御史。

  林材三朝事主,宦海沉浮多年始终坚守本心,实为一代良吏。

  董狐史笔

  林材博学多才,著有《林给谏诗文集》《天垣疏草》等书,多亡佚,今存书大多为方志类,影响最大的属万历癸丑《福州府志》。

  癸丑版《福州府志》修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在正德庚辰、万历己卯旧郡志的基础上创作,时任福州知府喻政署名“主修”,林材参与内容和后序的编撰工作。据徐 《新辑红雨楼题记·徐氏家藏书目》所载,这版《福州府志》主修者实际上就是林材。该志博采广搜、内容翔实,不囿前说、悉从考实,七十六卷的鸿篇巨制堪称明代方志之典范。

  此外,林材倾其心力主持校订、印行宋淳熙《三山志》,使这一部福州乃至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郡志得以保存至今。他还参与修纂万历《福建运司志》(即《八闽鹾政志》)及万历三十八年(1610)《闽清县志》。林材的方志学理论与思想汇集于著作《郡乘詹言》,可惜该书不慎亡佚。

  林材撰文,不避同乡、亲友,均秉笔直书。宋孝宗时,出身长乐的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郑丙颇有政绩,但与朱熹不合,暗讽朱熹“欺世盗名,不宜信用”,林材在撰写《福州府志》时,便将其列为“邪佞”。也正是因此,林材所编撰的方志在学界赞誉颇高。谢肇淛评价其志书“世家不能敚董狐之笔,宰相不能改吴兢之书,悬之国门,足称实录”,徐 亦云“董狐史笔人皆惊。”

  泽被桑梓

  从政期间,林材两次辞官归乡,吟诗唱酬,纂修方志。家居期间,林材十分体恤家乡百姓的生活,修建文昌阁,重建唐峰桥(又称九龙桥)、唐峰精舍等。据《长乐六里志》记载,唐峰桥原建于宋嘉佑己亥年(1059),到明朝时已残破不堪,为便利乡人出行,林材一人出资重建唐峰桥。

宦海沉浮三两番 董狐史笔人皆惊

唐峰桥构件

  南明隆武二年(1646),陈兆藩曾作诗《过唐山同林孔森、孔欣谈于梅下》,诗中“桥边叩叩竹篱开,不是花晨我不来”一句,所提及的“桥”正是唐峰桥。

  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尽管林材的时代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但随着唐峰桥构件的发现,林材这个名字正逐渐被后人知晓,它背后所承载的精神,亦如河流一般,款款趟进塘屿人、长乐人的文化之海,长存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记者 吕进 通讯员 林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