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谢肇淛与《五杂俎》

作者 张端彬

http://www.clnews.com.cn  2024-01-06 21:04:46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鼓山桃岩精舍是儒商魏杰(自号桃岩居士)于清咸丰五年(1855)兴建,供祀五位本土有骨气的文人仕子,又叫五贤祠。

  五贤之一的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又号小草斋主人(晚年自号山水劳人),长乐江田人。其父谢汝韶,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举,翌年任浙江钱塘县儒学教谕。1567年9月2日,谢肇淛出生在钱塘(今杭州)。淛同浙,浙江省的简称,淛是浙的繁体字。不久,父亲辞官归,他也回福州,定居朱紫坊。谢肇淛自幼聪颖异常:“数龄即解占对,诵诗书一目辄能记忆。九岁属文,落笔如贯珠,能累纸,出人意表。”长大后常与名士曹学佺(闽剧鼻祖)、徐熥等交往,组织诗社吟唱作词,切磋诗文,学识益进。

  明万历二十年(1592),谢肇淛中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北京工部屯田司员外郎。万历四十年(1612),天下旱灾频发。谢肇淛奉命巡视水道治理河流,一年大功告成,并写成《北河纪略》,其后出任云南参政。天启元年(1621)任广西左布政。在广西任职期间,为抵御安南(今越南)侵扰,他增兵驻守边境;同时整顿盐务,铸钱招徕外地商人,与边民互市。他抑制当地土司的权力,使少数民族臣服中央政府。数年间,广西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谢肇淛是个多产作家,一生著述甚丰,生前共有28种著作传世。如《四部丛谈》、《文海披沙》8卷、《五杂俎》16卷、《百粤风土记》1卷、《北河纪略》8卷、《纪余》4卷、《谢在杭文集》28卷、《诗集》30卷、《郡国考》、《红云续约》、《吴尖友爱》、《滇略》10卷、《泊堂台墨》12卷、《长溪琐语》1卷、《小草斋诗话》4卷、《小草斋集》30卷、《方广岩志》4卷、《晋安艺文志》3卷、《太佬山志》3卷、《鼓山志》12卷等,是明代福州文坛领袖。《五杂俎》是他的代表作。

  五杂俎,古乐府名,三言六句,后成为诗体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说:“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杂体诗》中提到“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十五曰五杂俎体”。

  谢肇淛的《五杂俎》是杂文,是著名的随笔、札记。全书十六卷,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内容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社会风土人情。天部记述天气、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在《天部》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京师天文台(观象台):“高五丈许,其上有浑仪一具……又有简仪一具……台下小室有量天尺……中有紫微殿,傍有铜壶滴遗……”同时还记述了大雪、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资料。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气象的珍贵史料。

  作者还在《天部》中,谈论闽地的年节风俗:“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为之添丁。”

  《地部》记述地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同时还涉及当时的域外,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地部》(卷四)谈论温泉时说:“至吾闽中则多矣。吾郡(指福州)城内外温泉共十五处。而其一在汤门外,最小而极热。土人呼为‘杀狗泉’,盖盗狗者常于此治之也。”同时介绍温泉能治疗皮肤病、防治蠹虫等,因为它里面含朱砂、硫黄、矾石等药物。

  《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特点,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的大量资料有助研究明代的社会状况。作者通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如“蜻蜓点水”,许多人都认为蜻蜓戏水、爱水,作者却提出:蜻蜓“非爱水,而是产卵”。在当时科学并不发达的条件下,能提出这种看法,这是很有见地的。

  《五杂俎》不仅在考辨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所记明代史事足供参考者尤多。作者在书中大胆揭露皇帝、太子、藩王婚礼的奢侈,税使的扰民、宦官的骄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记京都乞丐》:“京都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秸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千数,而丐多如故也。”

  此外,谢肇淛还编修《万历永福县志》等多种福建地方志。他主张方志应“取材于陈编,定体于往哲,守质无华、宁核无舛”。其方志学观点,至今仍对修志有借鉴意义。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五杂俎》(台北伟文出版社1977年版)。

  谢肇淛于天启四年(1624)病逝于任上,虚龄58岁,后归葬长乐营前街道(旧属闽县)下洋村大象山下。墓埕宽8.4米、深13.7米,长条石铺砌,坐东朝西,面向乌龙江。墓穴系三合土浇灌。仿亭阁式石构墓台,前有石供桌,保持晚明鲜明的艺术风格,是研究明代后期石雕的珍贵实物。青石墓碑,高2米、宽1米,碑面上直书“大方伯谢公佳域”,落款“崇祯丁丑岁季秋吉旦立”,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