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马欢与《瀛涯胜览》

作者 张端彬

http://www.clnews.com.cn  2023-06-21 17:05:08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回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马欢信奉回教,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是郑和使团中杰出的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曾随郑和三次(1413、1421、1431)下西洋(三次均由长乐吴航头扬帆出海),并到圣地麦加朝圣。

  永乐十一年(1413)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马欢曾随郑和出访占城(今西贡)、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暹罗(泰国旧称)、古里(又称古里佛,今印度半岛西南部,为海上要冲)、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境内,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又译作和尔木斯)等国。

  永乐十九年(1421),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到访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所在地)、亚鲁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岸)、苏门答刺(即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柯枝(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南部的科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古里国、祖法儿国(故地在阿拉伯半岛)、忽鲁谟斯等国。

  每到一个新国家或地区,陪郑和礼节地拜访当地的国王和首领后,马欢便带几个随从参观当地的市场,遇到中国没有的东西,便用自己带去的茶叶和瓷器同当地土人交易。他用当地熟练的语言同这些土人交谈,品尝各种美食,了解那儿的风土人情,并向番国民众传播中华文化。

  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当郑和船队抵达古里时,正值古里国派人去天方国(今属沙特阿拉伯)朝圣。马欢等7人受郑和派遣,带麝香、磁(瓷器)、茶叶等物与古里使团一起,前往麦加朝圣,受到天方国王与百姓的热烈欢迎。马欢等7人的天方之旅前后达一年。在那里,马欢采购“麒麟”(长颈鹿)、狮子、鸵鸟等奇珍异宝,并摹绘一幅“天堂图真本”带回中国。“天堂图”是我国最早一份麦加地图,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深远。郑和使团离开时,天方国王特派使者随马欢到中国回访。

  当“麒麟”等奇珍异兽抵达京都时,举国轰动,上至皇帝和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无不拍手叫好。中国人自古崇拜的是龙凤,麒麟、龙、凤凰都是神造之物。皇帝还特地请来诗人、画师为麒麟写诗、作画,赞美它的超然风姿。

  马欢还将他三次下西洋对二十多个国家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物植物等状况记录成文,在景泰三年(1451)汇集成《瀛涯胜览》一书。

  此书卷首收有一首马欢写的歌颂郑和下西洋的长诗:“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鲸波,群山隐隐浮青螺。占城港口暂停憩,扬帆迅速来阇婆……高山巨浪罕曾观,异宝奇珍今始见。俯仰堪舆天有限,际天极地皆王臣……”

  此诗作于何时,没有注明,但作者把它放在卷首,以诗代序,足见其分量之重。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长诗一开始,郑和舟师就明确宣布此行的目的是带着和平使命前往“夷域”,与《天妃灵应之记》碑“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不谋而合。接下来描写郑和舟师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艰难行程:“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群山如同一粒青螺在沧海中飘浮,但郑和舟师的坚船依靠“星辰定南北”,依然乘风破浪驶往西域。尽管那儿的土人“科头祼足”“不习衣冠”,依然列队欢迎和平使者前来,并给他们献上“南金异宝”,平等交易,互通有无。舟师停靠在哪里,就把友谊带到哪里。红薯(番薯)、西红柿(番柿)、茉莉等都是来自异域的农作物,还有狮子、长颈鹿等异国动物。“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诗中描写郑和舟师不畏艰险七下西洋的遥远旅程,并歌颂明朝初叶的兴盛局面,足可以与《天妃灵应之记》碑互相参证。此诗还出现在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百回开头,不过其中文字稍有一些不同,可见当时传诵之广。

  《瀛涯胜览》的书名,顾名思义就是“海外游记”或“海外闻见录”,向读者介绍世人鲜知的海外世界,是研究郑和的重要文字资料。

  现存郑和下西洋有关文献有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以及马欢的《瀛涯胜览》三部。其中马欢一书更显珍贵,有英文日文译本,是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影响很大的史籍。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教授给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为纪念马欢功绩,南沙群岛北部有以马欢名字命名的马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