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新闻网讯 在长乐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汾阳溪从六平山蜿蜒而下,涓涓流淌。山水交融之地,亦是文脉滋长之地。
姜亮摄
沿着汾阳溪历史的陈迹穿越时光,越发熠熠生辉:东溪精舍故址坐落于此,这处古时长乐培养人才的圣地,讲学求学之风与时空“对话”传承至今。
重建后的东溪精舍 陈强摄
摩崖题刻点缀在林泉郁秀的山林间,灿若星辰,荟萃耀眼。古桥古碑、古榕树、古建筑,在溪流上静静矗立。时间不语,岁月不言,一晃数百年……
陈勋摄
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如何充分挖掘才能“活”起来?↓↓↓
适逢建县1400年,长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弘扬交相辉映,持续推进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提升汾阳溪、建设六平山公园,加速文旅融合等,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持久生命力。
汾阳溪“上新”
营造可“触摸”的味道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这是长乐籍作家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描写的令人怀想的汾阳溪。黄河浪童年记忆中的那棵古榕树,至今屹立在太平桥旁,枝叶繁茂,挺拔高耸。树荫下,太平桥古碑,拂去历史的烟尘,静默无声。
姜亮摄
太平桥、古榕树是往事勾陈的乡愁记忆,也是可“触摸”的汾阳溪味道,都将在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汾阳溪两岸景观提升工程中复现。
端午节假期,汾阳溪两岸景观提升工程项目却没有停工:挖掘机往来繁忙,加紧修建驳岸,工人端起一砖一瓦,建筑在巧手中拔节而长。
繁忙不息,奋斗不止。“为确保项目如期完工,我们节假日无休,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长乐区城投控股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汾阳溪两岸景观提升工程总投资6030万元,主要包括新建建筑、古建筑修复、河道整治、园林建筑、绿化种植、挡墙护坡等,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计划8月底竣工。
汾阳溪改造后效果图
修复古建筑是工程的一大难点。“受现场条件制约因素多,只能在原有基础上以‘绣花’式改造,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上述工作人员介绍,对汾阳溪的保护和修复改造,坚持“拯救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既要保留相关建筑和街区固有的历史风貌,又要古为今用,通过修复中的技术创新,赋予现代城市网络的服务功能。目前,沿溪两侧的6栋古建筑已全部修复完成,19栋新建筑也已完成了90%。
今年结合建县1400年,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水美长乐”的部署,汾阳溪改造提升又生成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汾阳溪绿化景观夜景工程,另一个是汾阳溪生态补水工程。
汾阳溪绿化景观夜景工程将提升汾阳礼堂及古银杏广场空间界面、上游沿线长乐一中围墙界面、汾阳溪全段沿线绿化及驳岸水体环境和汾阳溪沿线夜景。“项目目前已初步完成设计方案,同时启动可研、项目立项、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其中的夜景灯光部分预计将于10月前完工,打造廊道星空走廊,营造如梦如幻之感,将成为长乐的又一网红打卡地。”该工作人员说。
水是历史文化街区灵动的元素、活的灵魂。为解决汾阳溪水平时水量少、天晴时易干涸的问题,汾阳溪还即将启动生态补水工程,计划从下洞江支流鳌头溪引水入汾阳溪,形成常年“潺潺流水”的效果,目前方案正处于设计阶段。
六平山“换新”
串联历史文化遗存
走过太平桥,沿着汾阳溪逆流而上,便是和平街“枕卧”的六平山。在六平山山门前,当年陈洵仁为弟子讲学的生动场景映入眼帘,一尊尊人物雕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提升改造后的六平山体育公园 陈强摄
以雕塑的形式,再现六平山的传统讲学遗风,融入六平山体育公园提升改造中。去年,随着六平山体育公园提升改造完成,串联起六平山上各历史文化景点,六平山以崭新的面貌向游客敞开怀抱。
范围自六平山入口牌坊沿溪而上至北涧寺的六平山体育公园,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步入公园,新修建的登山步道、滨水步道、水磨坊、廊亭以及绿化等设施,与周边自然景物完美融合。“初有钟声”景点犹如苏州小景,小巧别致,尽显中式园林之妙。用于登山的石阶改造后完整、平缓,沿途还设置有路灯及卫生间等配套设施。
提升改造后的六平山体育公园 陈强摄
六平山是市民吴女士最爱的去处之一。“年轻时,爱爬六平山,现在和老伴退休了,依旧爱来这里。和之前不同,改造后的登山道加了不少设施,功能更加完善,更适合游客漫步健身,观赏这里的古迹名胜。”吴女士说。
陈勋摄
作为长乐区的历史文化名山,六平山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六平山位于吴航街道东北面,山上有不少古寺庙、亭阁,并遗存众多宋元明清时期名人题刻,摩崖石刻丰富,尚存有50余处,已被列为长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六平山的书院文教历史渊源深厚,明代著名书院东溪精舍就位于山中。
陈勋摄
历史遗存璀璨夺目,汇聚成涓涓细流,在岁月的河流中流淌,成为长乐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中“活”了起来。
文旅节目出新
唤醒千年文化记忆
彩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2月5日,长乐区庆元宵活动在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热闹举办。如诗如画的古街里,汉服爱好者衣袂翩跹,提着花灯缓缓而来,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古风之旅。在和平街闽剧文化体验馆内,西湖断桥场景应时而出,闽剧《白蛇传》响起。长乐本土音乐作品《汾阳照溪》经过二度创作,完美与闽剧融合,创新的表演方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展现闽剧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奇妙融合,勾起长乐人记忆里浓浓的乡愁,唤醒心灵深处美好的故乡情怀。
古街、古厝、集市、美食、表演秀……5月18日,“福启海丝——长乐和平古街海丝奇妙夜”2023年长乐区首届古厝文化节暨“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长乐区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上演,一场穿越古今、共享复古与时尚、视听与心灵碰撞的精神盛宴。现代时尚与海丝文化在和平古街相遇,古今碰撞、时空交错,数千年的文化记忆被唤醒、交融、创新,梦回千年前“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与古人同品一味、共享风雅。
一场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独具创意的活动,激活了文旅融合的因子,让古街在文旅融合的碰撞中绽放光芒,也让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活力,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长乐区不断加大古厝保护和修缮力度,全力以赴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一座座古建筑的多样性保护,到全区层面“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保护策略,以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中心,进行多点开发、联动发展,串联周边古厝,促进文旅经济繁荣发展。
陈铭清摄
眼下,和平街二期建设正在持续进行整体优化,加快汾阳溪改造提升,使其配套设施更完善、业态规划更成熟,进一步挖掘和平街文旅经济、夜色经济、商业经济等方面的潜力,将其打造成为综合性的商业街区,赋予古街区新的活力。长乐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长乐区将持续活化利用和平街的厚重文化内涵,加强和平街古建筑的保护,打造具有海丝文化特色的长乐城市会客厅,让和平街的影响力变为长乐的竞争力。
(特约记者 余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