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增收有道,“钱袋子”鼓起来

http://www.clnews.com.cn  2024-01-13 16:53:32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福建:增收有道,“钱袋子”鼓起来

柘荣县东源乡绸岭村发展庭院经济。(资料图片)

  农民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过去的一年,福建坚持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脱贫户有了“造血”能力

  集装箱,不是用来装货的吗?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它们却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移动菇房,让脱贫户在家门口当起了“厂长”。

  “每间占地24平方米,配备了智能化系统,可实时控制秀珍菇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何国文夫妻俩长期帮人做菇,去年5月承包了10间移动菇房。在移动菇房,秀珍菇7天左右就能出菇,可实现周年栽培。去年,何国文一家靠种秀珍菇,增收10多万元。

  在田寮村,移动智慧菇房已成为乡村一道风景线,更是脱贫户增收法宝。

  “我们平整盘活村内房前屋后闲置用地,购置安装移动智慧菇房,并租赁给农户。”村党支部书记戴万金说,企业以订单的形式发送菌包给农户种植,提供出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稳定价格统一回购产品和废包,农户只要专心负责日常管理与采收即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去年,福建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发挥“一键报贫”等平台作用,全覆盖入户走访脱贫户、监测对象,加大行业部门专项筛查力度。全省共核实认定监测对象8户21人,推动监测对象及申报农户264户451人纳入低保、557户689人得到临时救助,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2.4万个,全省没有发现新增致贫返贫现象。

  为推进脱贫农户增收,去年福建安排省级以上衔接资金20.8亿元,扶持带动10.3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推动17.5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组织1962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帮扶2568个村,实施“万企兴万村”项目3147个。

  移动菇房,则是福建探索庭院经济模式,促进脱贫户稳定增收的创新实践之一。

  “我们聚焦盘活农村住宅院落‘闲置空间’‘闲余劳力’‘闲散时间’,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方寸之地,谱写稳定增收‘大篇章’。”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去年全省支持611个建制村、1万余户示范户发展庭院经济,其中脱贫户与监测对象2376户,户均年增收1.4万元以上。

  小农户走上了现代路

  位于光泽县止马镇的新振肉制品二厂内,鸡肉串流水线马不停蹄地运转。这家去年3月投产的工厂,月均产能超80吨,吸引了近300名村民就业。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工厂的“股东”。

  2021年,当地龙头企业圣农集团提供启动资金,组织全镇10个建制村共同创办新振肉制品加工厂。企业提供原料,负责技术培训,统一回收产品;10个村以土地资源、闲置资产、可用资金入股。

  作为亚洲最大的白羽肉鸡生产企业,圣农集团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联农带农,让广大农民深度参与到产业链中来。他们的策略是,协助乡村兴办企业。

  目前,圣农集团总部所在的光泽县,每3个劳动力就有一个在圣农上班;圣农集团帮扶的12个乡村振兴工厂,为2000多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在集团或工厂上班,年均收入达6万元。

  一只肉鸡带来的联农带农效应,源自福建持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带动小农户加快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前提。福建持续巩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结果,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在坚持绝大多数直接顺延的基础上,探索承包地被征占、整户消亡、外嫁女等特殊情况的解决路径。

  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水到渠成。目前,福建已建立“一网联通”覆盖省市县乡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省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率达36%。与此同时,福建推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审批制度落地,防止出现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破坏耕地等问题。

  得益于此,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有序流向广大乡村,引领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那么,如何才能带动小农户发展生产,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带来的收益呢?

  “我们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优化产业规划、品种布局、设施配套、品牌共享,促进小农户参与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福建还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社会化服务,开展“供销农场”粮食生产全托管服务改革试点,推广“数字农机”“耕地认领”等模式,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

  激活沉睡的乡村资产

  龙岩市永定区仙师镇大阜村果农老刘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有意扩大生产规模,却苦于资金捉襟见肘。听说手里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能够用于质押贷款,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银行网点申请贷款。没想到只跑了一趟,就成功申请到了5万元“福股贷”,用于果树肥料购买和添置现代农业设备,解了燃眉之急。

  “绿本本”变“红票票”,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出的硕果。

  目前,永定全区276个村居已全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资产量化、股权设置、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工作,累计发放13.33万本股权证书。在此基础上,当地率先在全省推行股权质押登记线上审批新模式。农民只需要线上申请,就可以让农民手中的股权变成可以利用的“活资本”。

  截至去年底,永定全区累计发放“福股贷”797笔,金额4309.29万元。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案例推介名单,永定区的做法上榜,是福建唯一入选的案例。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沉睡的乡村资产,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福建创新开展集体经济股权抵质融资,累计发放贷款10.6亿元;推进12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完成交易2270宗,金额15.2亿元;稳慎推进9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宅票”“宅改贷”等金融服务,推动闲置宅基地腾退,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租赁、入股、合作等实现机制。

  过去,农村生产要素高度分散,缺乏权属证明,估值难、确权难、流转难。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正成为现实。

  去年,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向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放了全省首笔活体种猪抵押贷款500万元。该行在养殖场布设“边缘盒子”,通过AI视觉盘点算法,对种猪实时盘点和监控。这样一来,就能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监管,发生风险及时预警,第一时间通知业务人员。

  宁德市则上线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该平台能够为全市各类农村生产要素提供确权登记、交易流转、产权评估、融资担保、资产处置等服务。依托该平台,邮储银行宁德市分行推出“邮素贷”产品包,涵盖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民宿、劳动者要素等20余种生产要素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