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新闻网讯 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纠纷、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是新形势下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去年以来,我区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开展“访调对接”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工作平台联建、矛盾纠纷联排、宣传教育联动、信访纠纷联调“四联”工作机制,推动信访与调解有机融合、无缝对接,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已成功调解70余起信访案件,取得良好成效。
法治引领,打造专业工作平台
在区信访接待中心,记者看到,该中心设立了“访调对接”工作室,成立“访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制度、职责,当事人权利义务等上墙。
“工作室每年安排30万元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还专门聘请了两名有调解经验的退休干部担任专职调解员,选聘一名资深律师为工作室的法律顾问。”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还建立“访调对接”工作机制,建立预警排查、协商例会、访援调合作、法律服务专家团等制度,充分发挥法学会“访调对接”工作的中坚力量,至今共发展会员331名,同时组建信访法律服务专家团成员69名。
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法学会会员专业领域优势,除有法学界、法律界代表外,还吸收区直有关部门以及财税、金融和企业界等有关人士参与。“我们建立和完善会员档案,制定会员入会条件和入会办理流程、联络机制、权利义务职责等制度,定期举办交流座谈会,推动会员服务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学风正的队伍。”区法学会一负责人说。
依法调处,科学处置信访矛盾
在我区,除了设立有1个区级法律援助中心,3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外,全区260个村(社区)都聘请专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公开律师联系方式并建立法律顾问微信服务群,进一步拓展群众诉求表达交流渠道。
“我们坚持依法调处,科学处置信访矛盾。”上述负责人说,每周五下午,律师和司法工作者到村(社区)“坐诊”,通过法律咨询、政策讲解、参照惯例等方式,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对于一些矛盾纠纷,不抓早抓小,很容易引发信访。为此,我区开展涉及治安、劳动、医患、校园等多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努力延伸排查“触角”,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我们还携手一大数据公司共同创建‘律师同行’APP,3000多名签约律师免费向市民提供法律顾问在线解答服务。搭建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每天派驻两名律师值班进行电话咨询以及面对面法律咨询服务,加强排查信息的反馈和汇总,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增进大调解工作整体效能。去年以来,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共接听解答咨询1681人次。”该负责人说。
我区还充分发挥联调机制覆盖面广的优势,推动部门密切配合、联调联动,对信访重点人员和矛盾纠纷分类梳理、研判性质,将摸排出的拖欠农民工工资、征迁等热点难点信访问题,根据职能归属分流至人社局、住建局、土地发展中心以及相关乡镇(街道)等单位共同参与调解,避免一般民事矛盾纠纷进入信访渠道,实现对口答疑,访调无缝对接。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耐心讲解有关政策,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通过法学会、信访局、司法局等部门衔接配合,完善常态化交流途径,深化互动,切实做到‘多方参与,各显神通,拧成一股绳’。”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方面避免一般民事矛盾纠纷进入信访渠道,另一方面避免信访陈年积案久拖不决,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创新载体,持续提升普法实效
普法宣传方面,我区坚持普法宣传常态化,并注重创新载体,持续提升普法实效。并定期举办“双百”活动,每年邀请法学专家,结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我区还广泛运用多种宣传载体和手段,深入开展“法治进乡村”“法治进校园”“青年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会员送法下基层”等活动,积极宣传和推广各类学法用法的典型经验。长安村的法治文化就颇具特色。在打造长安村法治文化试点方面,建设了一批法治文化阵地,把法治、平安知识融入到舞蹈、闽剧表演、独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中去,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区、推进“法治长乐”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未来,我区还将不断完善与改进“访调对接”的工作机制,让基层群众信法不信访,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记者 李潇 通讯员 潘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