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译坛奇才林纾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7-18 09:22:59   来源:长乐民间故事小说集 流米佛 系列  【字号

  林纾不懂外文,却成了一位蜚声中外的翻译家。这岂不是一桩怪事?近似天方夜谭。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位奇人的几桩异事。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生于清咸丰二年九月二十七日(1852年11月8日),闽县莲塘乡人。林纾先祖世代为农,家境贫困,到他祖父时才弃农从艺。在旧中国,一个艺匠能有多大出息?祖父辛劳一生家中仍一贫如洗。父亲林国铨只好含泪弃艺从商,借了一笔高利贷到闽北贩私盐。人若是倒了霉运,喝凉水也塞牙。1856年,林国铨往建宁贩盐途中,载满盐的船不幸触礁沉没。这下可惨了。一船盐打了水漂,倾家荡产,雪上添霜。林国铨只好背井离乡往台湾谋生,将林纾寄养在外祖母家中。

  穷人的孩子早懂世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家贫子读书。贫寒的家境磨炼了少年林纾,也培养他刻苦勤奋的求知志向。他自小嗜书如命。外祖母给他的零花钱一文都不敢乱花,全用来买书了。8岁时,他在墙上画了一具打开盖的棺木,旁边站着一个小人。那小人的头画得很大,两腿细细的,手指棺木,极像一支圆规。外祖母不知外孙画这干什么?便问林纾。林纾含笑不语,提起笔信手在棺木旁题下一行字:"读书则生,不则入棺。若张座右铭者。"外祖母暗自欢喜在心:才八岁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志向,长大后定有一番作为。自然也更加疼爱这个外孙。

  从此,林纾就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专心致志读书。l5岁时,他就"积破书三橱,读之都尽。"20岁前,他已校阅残栏古籍两千余卷,被乡人视为"狂生"。

  林纾曾先后七次进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科举的失意并未使他消沉。他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早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功名不要可以,书不能不读。在福州龙潭精舍任教期间,林纾曾建浩然堂、畏庐堂等多处读书处。白天教书,晚间读书。此间,他曾结识了藏书家李宗言、李宗神兄弟。李氏两兄弟家中的藏书三、四万卷都被林纾读尽了。用林纾的话:"一日未尝去书"。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仅两筒烟功夫,马尾水师全军覆没。林纾万分悲愤。他恨前驻闽钦差大臣张佩纶平日只知声色犬马,防务荒废,更恨军机大臣李鸿章崇洋媚外丧权辱国。然而一介书生,报国无门,只能"对酒当歌",以消胸中块垒。他登上于山平远台,渴望自己能像抗倭英雄戚继光一样驰骋疆场杀敌报国。读《宋史》,他又想起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实现那"直捣黄龙"的美梦。正在此时,从京城传来一道圣旨,钦差大臣左宗棠奉旨前来福建督办军务。

  那是残冬的一个早晨,太阳早早升起来了。天气异常寒冷。昔日繁华的街市已被炮火夷为一片平地,断瓦颓垣,一道道白幡在凛冽的江风中飘飞。左宗棠的官轿一出接官亭,便被两个身披一身重孝的男子拦住了。来者是谁?乃林纾和他的好友周长庚。两人跪在轿前痛哭流涕,向钦差大臣递了份状纸,状告李鸿章,张佩纶以及一批昏庸畏战的官员。那些披麻戴孝的死难烈士的遗孀听说来了钦差大臣纷纷手牵雏儿围了上来,过往的民众也义愤填膺。顿时,轿前轿后哗啦啦跪下一大片黑压压的请愿的人群。左宗棠恐事件闹大不好收拾,慌忙出轿召见林纾,周长庚。至于那份状纸呢?自然也不了了之了。

  1897年春,林纾的妻子病逝。中年丧偶乃人生一大不幸。挚友魏瀚此时任职于福州船政局,见林纾悲伤忧郁,就邀他到马尾散心,住在船政局的储材馆。这里离闽江很近,四周花明柳暗。夜静时能听见江涛的喧响。然面幽静的自然环境并不能愈合林纾心灵的创伤。经魏瀚介绍,林纾认识了留法归来的王寿昌(号晚斋主人)。王寿昌是船政局第三批留学生,会讲一口流利的法语,时任学堂法文教习。他向林纾推荐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作《茶花女》。寂静的夏夜,月明星稀,传到耳畔的只有海风的喧响与江涛的拍岸声,夜,静极了。王寿昌讲述故事的声音时高时低,时悲时喜。同是天涯沦落人。《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强烈地震撼了中年丧偶的林纾的心弦。他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根据王寿昌的口述逐字逐句地用文言文将其译出。经数月努力,译作脱稿,更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署名冷红生。此书由魏瀚出资交福州吴玉田刻印刊行,深受读者欢迎。"一时洛阳纸贵"。三个月后,铅字翻印本就在上海出现了。首版五千册不及三天就被抢购一空。此后一版再版,风行海内。"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严复语)。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林纾以独特方式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第一步,亦为世界翻译史所罕见。

  从此,林纾译书一发不可收。据统计:24年(自46岁初涉翻译至70岁辍笔)当中,林纾与王寿昌,魏易,严培南等十余名口译者合作,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170多部新作品,刊行l50多部。其中著名作家有法国仲马父子、雨果、巴尔扎克,英国沙士比亚、司各特、狄更斯,俄国托尔斯泰,还有易卜生,塞万提斯,伊索,笛福、欧·亨利等。林纾不懂外文,翻译时全靠别人口述,他再根据意思用精美的文笔加以润色译出。林纾译书的速度惊人地快。他文学功底深厚,悟性极高。往往这边口译者话音刚落,他那边译文即毕,并不加修改,脱手成篇。林纾非常勤奋。他在门楣上写了"磨坊",把自己比作驴子磨粉。他规定自己每天要译四小时,完成6000字左右译文。一部十余万字小说,在他手中不到一个月就译完成了。年年他都有新的译著出版。最多时一年曾出16部译著。甚至把外国剧本译为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深受读者欢迎。二十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始以"林译小说丛书"的形式陆续刊林纾的译作。几乎每出一本"林译小说",在文坛上都会掀起一阵抢购的狂澜。大家都想先睹为快。商务印书馆也为此赚了不少钱,连鲁迅、郭沫若也喜欢看"林译小说"。用郭沫若的话:"林译小说"是他最嗜好的一种读物。鲁迅留日时,每出一本"林译小说",他必买无疑。看完后,他还要拿到订书店去改装硬纸板书面珍藏起来。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译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林纾堪称中国近代译坛奇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