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猪牳肉‘替许’乡邻”

——河下街•河下街人之二十七

http://www.clnews.com.cn  2016-11-11 10:05:14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过去的河下街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是长乐最繁华的街市,市井文化也就呈现浓浓的“商”味。

  商,旧时仅指做买卖的人。《周礼》:阜通货贿曰商贾;行曰商,处曰贾。照这么说,长途贩运和肩挑小卖,是流动着的买卖,归之为“商”;而开牙行店铺、摆摊设点的就是“贾”;后都称商人。过去的河下街都是这些做买卖的商人。现在“商”的范围无限扩大。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骤然活跃,出现了多如牛毛的诸如生产商、运营商、地产商、建筑商、网商、微商等等等等,能捞到钱的行当都曰“商”。

  我这里说的“商”,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买卖人。

  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对不稼不穑、不饲不猎、不渔不樵,只是用低价买入别人的劳动成果,再加价卖出,捣腾着从中渔利,攫取他人钱财的倒爷,十分鄙视。有的朝代还规定,从商者要戴统一颜色和样式的帽子,便于识别,如同“文革”期间“四类分子”被强迫戴白袖箍,以示另类。即使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前,私下做买卖的是“投机倒把”,被贬称“二盘商”,也是专政的对象。商人,这群体要立足社会,自然就要有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为了利益最大化,欺诈吭蒙,在买进来时要混淆次优,卖出去就以次充好、掺假掺杂、短斤少两、哄抬价格。于是就有了“无商不奸”、“市中无君子”的说法。不过,旧时的商人受道德约束,他们相信报应,怕天打五雷轰,怕断子绝孙,作奸犯科不敢超越社会公序良俗所制约的底线。现在社会出现的三聚氰胺乳品、地沟油、毒腐竹等这些伤天害理、祸害百姓、祸害社会的东东,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后新冒出来的险恶,传统的小商人没胆量也没条件为之。

  过去河下街的生意人虽都不是省油的灯,但他们懂得顾客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懂得要千方百计取悦社会,他们耍“奸”的手段,多是花言巧语蒙蔽顾客及生意相对人,有很高的哄技骗术。从流行于街市与行商有关的俚俗口语,就可窥见一斑。

  “啼买笑卖”,是基本的生意经。脸难看、言难听、门难进,绝对做不了生意。之前,河下街有一位手艺人,每天每时都笑容满面,即使手上正忙着功夫,见到相识的、似曾相识的,他都热情问候或者点头示好。因此他所在的店铺,每天都门庭若市,特别是从石屏山下来卖番薯粜薯米的,总爱把箩筐布袋之类寄在他店里。中午,他家给他送来一罐饭,往往他手上正忙碌着,他见到相识的就会笑容可掬地招呼:在这里吃饭吧!连连招呼多人,被招呼人百分之百婉言谢绝,因此在河下街留下“某人一罐饭会请全石屏山人”的佳话。这并非他虚情假意,是长年累月形成的和蔼谦恭。他靠手艺谋生,在河下街也是个成功人士,算是广义上的生意人。

  能立足于河下街的生意人,都精明得很,都懂得变花样、耍手腕笼络各色各样的顾客。经常看到爱挑剔又爱贪小便宜的家庭主妇,对欲买的商品挑三拣四,折腾了一番才让过称计价。在她付钱的同时,卖主会乐呵呵地抓一些次等的或看象略差的同类商品给她“添称”,貌似额外赠送,嘴上还会说些“添给你,添是好话”之类。买主以为占了便宜,也乐呵呵地接受。其实是变相搭配,你选优的,他变着手法把劣的按一定的比例同时也销售给你,而且还当着你的面,被蒙了坑了的你还如同“拾(方言kak)路银”般惬意。市井流传的“有错买,无错卖”,就是这个道理。

  我年幼时学做生意,前辈告诫说“三鲜莫认人”。所谓三鲜,指的是鲜鱼、鲜肉和鲜菓蔬。售卖这些东东,无论遇到谁,都要连哄带骗赶快出手,做到“留市不留货”。如果遇到七大姑八大姨光顾,更要花言巧语让其买走货物,“是可‘买’孰不可‘买’”,让其产生榜样作用,利用其作为推销商品的托儿。这样,市上就出现了“猪牳肉‘替许’乡邻”的说法。“替许”,福州方言词典解释为介绍的意思。但我觉得不尽准确;比如说“替许”某人做什么,是给这个人好处、让他受益,有“赐予”的意味。我们经常说的“莫‘替许’当看顾”,这里的“替许”就包含有给予照顾让对方得到好处的意思。用福州方言“替许”,表达的特定含义既准确又微妙,我搜肠刮肚还无法从普通话中找到与之意思相仿的词,这可能是因为我孤陋寡闻知识太过浅薄的缘故吧。

  到市场买东西,遇到卖主是熟人,讨价还价,挑肥拣瘦,觉得很没面子,因此就表现得很大方、很君子、很绅士。这样子,卖主对你肯定热情有加,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还恭维了你几句,你飘飘然以为卖主会给你便宜。殊不知,“市中无君子”,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会主动让利给你,你这么“好骹(方言ka)”,卖主不宰你那确实傻啊,应了一句俗话“熟、熟、熟,吃贵肉”。

  “熟、熟、熟,吃贵肉”这句话我从小耳熟能详,而现在经常听人讲的却是“熟、熟、熟,吃肥肉”。“贵”和“肥”一字之差,反映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过去买肉,喜瘦不拒肥,最怕夹带骨头,卖肉的尽其所能把骨头劈成碎屑粘在肉上。现在市场上猪骨比肉卖得贵,买一条筒骨,两头粘着半斤肉。肥肉更没人要,谁都怕油怕脂,买的肉如果没认真被夹带较多肥的,那亏大了。故“吃肥肉”,是被坑了的形象说法;在消费中,多花些钱,并不十分在意,不计较于“贵”。“贵”和“肥”方言读音相近,或许这句话是在流传中产生变异。

  市井文化的特点是口头流传。汉语,同音字近音字谐音字太多。用拼音输入法敲击键盘,打上zhan,跳出同音字将近100个;再加上g,又有50多字;减少h,也将近50字;减h加g,又有20多个字;就是说,能与“zhan”读音混淆的就有200多个字;而且各地方言,很容易把这个音读成或者听成那个音。把“吃贵肉”听成或说成“吃肥肉”,就毫不奇怪了,不过,歪打正着,“熟、熟、熟,吃肥肉”与现在人的思维正合拍。

  有些市井俚语俗话,本来有很好的涵义,但由于近音谐音作祟,以讹传讹,表达的意思不伦不类,甚至荒谬。举个大家经常说的一句俗语为例吧——(篇幅所限,下篇再续)

  (阿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