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依托市委文明办成立志愿服务工作中心、市志愿者联合会,建立1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1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1个公共场所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点,在窗口服务行业设立21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在10个广场、公园建成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点;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各级文明单位(学校)均成立了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涌现出了爱心俱乐部、爱分享志愿服务队、义工协会等较有影响力的志愿社团组织。
在吴航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在车站,他们倡导排队候车,维持队列秩序;在公园,他们义务捡拾垃圾,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在社区,他们照顾空巢老人,利用节假日陪老人聊天散心……他们个个头戴小红帽,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志愿者”。
“志愿者”——代表一股力量,一份信念,一种奉献。他们用自己一次次的志愿行动,实践着文明的诺言;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汇聚起正能量,使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文明和温暖。
他们的名字叫雷锋
2006年12月,长乐爱心俱乐部成立。这个民间自发建立的志愿组织由长乐大众海尔专卖店、天长地久婚纱影楼、富安娜专卖店等十家私营企业组成,本着“自愿、诚信、实力、贡献”的原则,尽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此后的志愿活动中,时常可以见到这支爱心队伍的身影。春风送暖”、“圆梦大学”、“清洁家园”,他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
“铁肩担道义、大爱暖人心”,这是俱乐部全体成员的座右铭。被评为“中国好人”的陈克强就是其中的一员。翻开陈克强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年来,他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的点点滴滴。对他而言,公益事业早已成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和精力,他早已不在乎了。
放眼全市,像爱心俱乐部和陈克强这样甘于奉献的团体和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义务扫街22年、用坏260多把扫帚的92岁老人李妹妹,15年累计献血近7万毫升的全国献血明星陈天兴,不收分文担任潭头中心校少年宫志愿辅导员、传承民乐文化的刘宜光,退而不休的义务文明宣传员黄发祥、廿余载义务行医赠药的老党员黄春媄……
他们在车水马龙的路口、在社区村庄、在敬老院里、在空巢老人家中,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旗帜,“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他们的足迹遍城乡
“我是志愿者,这是我应该做的。”现在,在市民中,做志愿者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在车站、社区、街头处处能够看到小红帽的身影。近年来,我市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线,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组织体系,志愿服务呈现跨越发展态势——
从青年人为主体转变为社会各类人群广泛参与;从临时性学雷锋活动转变为常态化志愿服务;从自发性活动转变为制度化推进……全市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志愿者人数达2万多人,学雷锋志愿服务岗21个,在广场公园设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点10个。
志愿者,行进在“三关爱”的实践中。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文化体育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家喻户晓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倡导文明出行的公交车站、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宣传环保的活动现场、在车水马龙的路口……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内涵。
志愿者,行进在社区、企业和学校。他们每逢年关就给空巢孤老送温暖,常年开展陪空巢老人拉家常、做家务活动,成为空巢孤老的“贴心儿女”;他们将法律、医疗、教育等服务、知识送给企业职工和学生;他们一步步地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
志愿者,行进在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中。长乐论坛义工之家、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队伍从网络走进社会,让关爱老弱幼残等一大批爱心公益行动,向越来越广的范围延伸。
他们的理念传四方
为了让志愿服务常态化,让志愿者队伍更壮大,我市充分利用《吴航乡情》、市电视台、长乐新闻网等作为志愿者教育展示的载体,进行专题报道“雷锋”们的先进事迹。市委文明办还编辑《长乐志愿者会刊》和信息简报,及时宣传各单位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通过这些宣传渠道,使更多的市民了解了志愿服务,让志愿者的理念传播四方。
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表彰学雷锋志愿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通过文艺倡导、典型示范、公益广告宣传等方式,在全市大中小学课堂广泛开展雷锋精神、志愿服务宣讲教育,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志愿服务浓厚氛围,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做志愿者,不能只做一两次,也不能求回报。为了钱,你做不下去;为了名,你也做不好。只有怀着真诚的爱心,才能让志愿事业长期坚持下去。”致力于志愿服务工作近十年的大众海尔公司总经理陈克强说:“我时常会想起冰心先生的那句‘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一路走来,我深知在困难的时候,只要有人关心,哪怕是伸手扶一下,心里的温暖与感动,就能让人不畏前行。”
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句句关切的话语,已成为长乐文明的象征,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加入。
记者手记——
志愿服务方兴未艾
“中国好人”陈克强、献血明星陈天兴、志愿辅导员刘宜光,义务行医赠药的黄春媄……越来越多志愿者的身影活跃于各种服务中,他们对于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担当,代表了一种社会进步的公共理性。
在向志愿者致敬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志愿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科学化不够强,组织机制不够健全,法律支撑尚有欠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协调,志愿服务供求对接不够理想,资源的整合力度还远远不够;服务精神尚未成为公民的共同意识,志愿人数缺口依然很大,等等。以上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不断改进,努力克服,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切,仅仅是开始。但我们坚信,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将如同一条条爱的小溪,汇聚成爱心的大潮,在吴航大地奔涌流淌。
( 记者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