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明长乐 >> 文明典型 >> 正文

李绍龙:匠心独具 守望长乐喜箩文化

http://www.clnews.com.cn  2018-01-26 16:18:40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喜箩作为福州本土的民间手工艺品,在方言中,"萝"与"老"谐音,既有盼望儿孙老成持重的愿望,同时也承载着长辈希望子女婚姻幸福、白头偕老的美好祝福。在民间的姻缘嫁娶喜事中,总能看到喜箩的身影。李绍龙,我区东关村一位从事喜箩编制已经20年的民间匠人,他用自己日复一日的辛勤编制,传承着这一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1月25日下午,记者在吴航街道东关村喜箩作坊里看到,李绍龙正围坐在一堆堆加工好的竹条中,和几位村妇一起紧锣密鼓地编制手中的喜箩,为每逢年终明显增长的喜箩订单而忙碌赶工。

  李绍龙告诉记者,小小的喜箩,是平常姻缘嫁娶的重要物件,但制作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从竹子的选择到最后喜箩的完成,前前后后需要20多道工序,而长年的编制,让他的手布满手茧,饱经风霜。作为传统上以农村妇女占主导的行业,20年前,李绍龙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坚持编制多年。

  李绍龙说:“1998年,当时我才20岁出头,有一次我看到做喜箩的,以为这个是老人家和妇女做的,对这个也不怎么感兴趣。后来才一点点了解,为什么人家结婚生孩子都要买这个呢?然后人家讲这个是因为有很久的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在里头,萝有吉祥的含义在里头,还有一个就是我对竹木文化,这个工艺本身就比较喜欢,所以说后来才慢慢的去从事这一行。”

  从一开始的不感兴趣,到后来经年的坚持,李绍龙在坚持编制的过程中,将传统工艺和长乐地域特色文化进行了巧妙的移植嫁接,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种喜箩样式比较特别,它不同于大部分"福禄寿喜财"的喜箩,而是深深的打上了长乐琴江村满族文化的烙印。

  李绍龙介绍:“去年,有琴江村的满族老乡看到我们的箩筐比较实用,他们叫我们去编这种满族的吉祥旗花,总共有八个旗,所以说现在的喜箩上的旗花图案也体现出我们长乐满汉一家亲的一种文化。”

  一个直径不超过30厘米的喜箩,背后竟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是传统习俗的象征,也成为我区民族融合的文化产物。正是有了像李绍龙这样的民间手工艺匠人的可贵坚持,二十年如一日,才能将这一民间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在他的身上,闪耀着一份非物质文化守望者工匠精神的光辉。

  (记者 杜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