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民生热点 >> 正文

三件“民生小事”,看福州民主实践减少服务群众“温差”

http://www.clnews.com.cn  2023-10-30 20:40:15   来源:人民网  【字号

  一张福建省福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票决制工作流程图里,环环相扣成闭环,详细呈现了当地每年最受关注的民生项目,“从0到1”的整个过程。

  其中有两项“全省首创”环节吸引了记者注意。一个是在项目决定环节建立了票决机制——2020年开始,福州以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形式确定下一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另一个是对成果进行评选——2022年,福州组织市、县、乡三级、近万名人大代表投票,评选出“2022年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

  以群众的声音来办,按群众的要求来干,一点一滴的创新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更进一步”。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饶春贵介绍说,福州将为民办实事的酝酿、确定、实施、评价各个环节,引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轨道上,实现了全周期全链条闭环监督,使民生实事项目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

  三件“民生小事”,看民主实践消除“群众所想”和“政府所做”间的“温差”。

  长者食堂从“0”到“1”

  10月24日早上9点,75岁的张碧卿老人如往常一样来到华大街道屏山社区的长者食堂·学堂,走进大厅,正巧碰见有医疗机构来坐诊,于是赶忙走上前找医生“看看腿脚”。

  张碧卿老人的腿脚一直不好,有骨关节炎,好在社区长者食堂·学堂时不时有医疗或健康活动,来给腿熏熏艾,再练练太极拳、八段锦,缓解了不少。“以前走不到隔壁西湖公园,现在能爬上屏山镇海楼。”张碧卿对记者说。

  屏山社区的长者食堂·学堂正是集餐食、生活、学习、医养一体化复合型养老生活空间。随着福州老龄人口的日益增长,“建设长者食堂”被连续列入福州市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如今,“遍地开花”的长者食堂渐渐地成了“有福之州、幸福老人”的“一张名片”,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三件“民生小事”,看福州民主实践减少服务群众“温差”

福州华大街道屏山社区长者食堂·学堂,老人们在进行锻炼。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 摄

  福州市人大代表陈长钦是福州长者食堂“从无到有”的见证人,也是参与者。他关注到老年人用餐问题基于一次偶然。四年前,在福州市两会召开前,陈长钦“走亲戚”探望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七十多岁,子女都在外地,日常生活倒是能自理,就是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对付对付”。

  听老人这么说,陈长钦就想在福州市摸底看看,接连走访了好几个街道和社区,到老人家里去了解情况,发现老人的“一日三餐”难解决确实是一个普遍问题,于是便在当年的福州市两会上提出了关于设立长者食堂的建议。

  “当时建议的雏形是希望政府能够支持一部分,社会爱心人士再献一点爱心,先试着办几个长者食堂。”陈长钦说。

  没承想,这条建议“激起千层浪”。陈长钦的建议在对口转给福州市民政部门后,很受重视,民意迅速转化为行动力。

  福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林燕芽介绍说,2019年,福州首先在台江区和鼓楼区率先试点设立了几个长者食堂,老人们的反响不错,后来在为民办实事项目的确立过程中广泛征集了人大代表和群众的建议,在全市铺开。

  随着长者食堂实现了全覆盖,陈长钦的关注点由“量”变为“质”,比如,长者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偏远地区长者食堂的运营情况。“不仅让老人吃饱还要吃好。”

  加装电梯由“难”到“易”

  福州市台江区东辉花园是个建于本世纪初的老旧小区,矗立的楼房看上去虽不似上世纪末筒子楼的年代感,但也面临着老旧小区的难事——没有电梯。

  东辉花园的住户大概2300人,超过五分之一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楼高八层没有电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像是在家门口横了一道“门槛”。好在如今,各个单元楼的墙外都加装了电梯,功能齐全,也不影响美观,让老人们直说“了了心事”。

三件“民生小事”,看福州民主实践减少服务群众“温差”

福州市台江区东辉花园加装的电梯。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 摄

  加装电梯看起来是邻里小事,但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普遍难题。

  尽管十一年前《关于福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意见》就已出台,但在随后的几年,福州加装电梯并不活跃,原因在于面临着“两头堵”,一头是政府审批难,一头是邻里协调难。

  “一方面加装电梯能获批的小区很少,还有众所周知的原因,低楼层没有使用电梯的需求,却要一起承担加装电梯带来的影响,因此难推行。”福州市人大代表郑书鸿是一名建筑行业从业者,对于“加装电梯难”这个问题有比较深的了解。

  “审批难”的症结在政府服务。郑书鸿举例说,最初政策文件里有一项条款,对加装电梯的楼间距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现实中旧小区楼与楼之间往往挨得近,满足不了这个要求,也就拿不到审批,大家有不小意见。

  听到群众呼声,通过扎实的调研让政府意识到问题所在,这是人大代表的职责。于是,郑书鸿在福州市两会上三年提交了三次建议,并且“在后续和规划部门沟通的过程当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给他们答疑解惑,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郑书鸿的建议最终推动了福州相关法规的修订,降低了对间距的要求,有助于更多老旧小区增设电梯。

  一个法规条款的改动,背后呈现出人大代表推动“民有所呼”到“我有所应”过程。

  “我还会继续关注加装电梯这一问题,想想怎么破解邻里协调难的困境,把堵点的‘另一头’也给疏通了。”郑书鸿对记者说。

  基层医疗从“弱”到“强”

  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这家基层“小医院”的作用不小:医疗服务半径覆盖上街镇的23个行政村、福州大学城片区,同时还辐射三个周边乡镇,服务人口超过50万人。

  该院院长林崧说,作为基层医院,卫生院周边有两家省级三甲医院,于是实行差异化发展成了方向,“我们大力发展老年病、儿科、慢病等诊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近3年来,卫生院年度诊疗量都在23万左右,占全县的15%左右,约为县医院的二分之一,已基本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三件“民生小事”,看福州民主实践减少服务群众“温差”

福州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院长林崧在介绍医院情况。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 摄

  为了更加了解基层医疗建设难题,作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公共卫生从业者,福州市人大代表薛丽丽没少往上街中心卫生院跑。“要想把基层医疗服务做好,就得大力提倡医疗资源的整合,才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

  在从业过程中,薛丽丽发现个现象,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去大医院没人陪同,如果家门口就能便利就医,老年人碰见小病愿意去查一查,健康也就更有保障。

  家住上街镇的陈阿姨就是一个例子。陈阿姨家离卫生院不远,五分钟路程,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会来找相熟的医生瞧瞧,二十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一般都是小毛病,离城里大医院太远,卫生院医疗水平够用服务又好,干吗跑那么远?”陈阿姨说。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放心看病,说到底,要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拿上街中心卫生院来说,通过福州市第一总院医联体组团帮扶,县总医院“科包院”、人才融合式培养,引进多个三甲医院名医工作室专家坐诊、做手术,卫生院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轮训、进修等,实现了优质资源和优质人才的下沉。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建设,加强医联体建设……这些年,薛丽丽提的建议中,有不少都涉及医疗领域的这些热点和难点。看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被列入福州为民办实事项目,薛丽丽也更有使命感,她说将强化监督职能,推动更多“五星乡镇卫生院”在基层落地。(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