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董奉:造福的人 有福的山

作者 林山

http://www.clnews.com.cn  2023-05-26 17:30:03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董奉,一个如神仙的人名。董奉,又是一座山的名字。

董奉:造福的人 有福的山

董奉山 姜亮摄

  董奉,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出生在侯官县董墘村。现在这里是龙田村董厝自然村,村里古厝“杏林房”大宅的天井,有左右两个石垒梯形水池。其中有副石刻楹联:“杏林春雨足;濠井晓波清”。这里的“杏林”,主人是董奉先生,代表的是中华医学的医德绝顶峰。

  董奉幼年时,正是三国争雄、瘟疫频发时期,也是道教萌发成长的重要时期。起先,董奉在侯官县衙当差。不久,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儒家济世理念,回乡拜福山观老道为师,了解草药中药,学习养生治病,他和师父为百姓救死扶伤,远近求医问药“见者获福”。

  董奉学了师父的本领,离开家乡,云游四方,寻师问道,治病救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记载,董奉精于道教内外丹,善于占卜问卦,长于神仙方术。他成名后,沿闽江一线行医,后翻过武夷山脉,来到江西,曾经到过两广、越南一带。后设太乙馆于庐山下,常年为老百姓治病。《庐山志》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还说,一县令女儿得了怪病,延医求药都无效。后来被董奉治好了,县令就把女儿嫁给他。

  据《大越史记全书》说,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得不行了,昏迷三日不醒,急忙请董奉来看。董奉拿了三颗药丸,放到吴的嘴里,用开水灌下去,并抱着吴的头,摇来晃去。谁知就这么一番折腾,吴士燮的眼睛慢慢就睁开了,手也可以动了,脸色也逐渐恢复正常。半天后,吴士燮就能坐起来,四天后能说话了,吴士燮的病就这样被董奉治好了。

  董奉医德高尚,治病救人不求报酬。他所治愈的病人,自然都要感恩答谢他。但他从不收财物,只让在他住宅周围种植杏树,表达心意。视病情轻重,种杏一株或者数株。就这么日积月累,成就了一片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就在杏林里搭了个草棚存果,人们想要杏,可用谷子来换。换来的谷子,拿来赈济贫穷。

  董墘村在一座大山的脚下。这是一座姓“福”的大山,绵延在长乐区古槐镇,古称长乐东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作《陋室铭》,开篇就像是为这座山写的。确实,五百多米的海拔,不算高。也确实,这山非常出名。李拔说鼓山出名,是因为有古来贤人过往并留下摩崖题刻。而这座山的出名,还真是因为“有仙”。翻开《郡国志》这本记录东汉以来地理情况的志书,就说此山“上有神人披发裸身,见者获福,因名福山”。

  这“福山”可不简单,没它,“福州”就不姓“福”啊。清乾隆年间成书的《福州府志》说:福州建置在“景云二年,改为闽州都督府。开元十三年(725),又改为福州都督府。”并引《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北福山为名”。神奇的是,福州有“福山”,还有“寿山”。从地理位置上看,福州城如巨人,一条扁担挑起的满满两筐,就是福山和寿山。

  在著名的“建安三神医”中,有“医神”华佗和“医圣”张仲景。“医仙”的名片给了董奉,“仙人董奉”实至名归。

  我们现在到长乐古槐,是找不到《元和郡县志》说的“福山”的。乾隆《福州府志》在按语中告诉我们,“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还具体说明:“董峰山。在县东南建贤里,旧名福山。”也就是说,270年前,福山已经改名董峰山了。《福州府志》说董峰山“中有董岩,相传汉仙人董奉居之。”明代林鸿有《董岩》诗:“董峰高峨峨,仙子居上头。白鹤去不返,黄茅翳丹邱……仙人未可期,空山春复秋。”这里把福山有神人的典故,华丽转身化成仙人居董峰了。

  但是,我们今天到古槐龙田,也没能看到董峰山。可以仰望的巍巍大山,是董奉山。

  董奉山绵延起伏十多里,青葱郁绿,奇岩怪石,溪流清响,是个清幽胜地。民间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说。站在福州城北的镇海楼,沿2200多年建成不变的城市中轴线“八一七路”向前看:左右大的是镇山鼓山和旗山,小的是与脚下屏山鼎立的于山、乌山,前面是横案吉祥山,再前是洋气烟台山、仙道高盖山,跨过乌龙江是案山五虎山,再就是福山董奉山,越过海峡就是宝岛玉山,再往前则是辽阔的太平洋了。如此山形水势,风生水起,不得不说古城形胜福州静好。

  长乐区只有董奉山这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由董奉山、竹田岩和腊溪源三大景区组成,以名山、秀水、茂林、古木、奇岩等自然景观闻名。宋韩常卿有《董奉山》诗:“丹灶棋枰去不收,未知踪迹为谁留。烟霞空扫樵人径,松桧重阴古寺楼。怪木化龙雷雨后,碧波涵月镜潭秋。辽东望断无归鹤,山自嵯峨水自流。”

  董奉山,不简单。因为有“仙人董奉”,或许为纪念医仙董奉,谐音把董峰山就叫成董奉山了。

  古往今来,造福一方、谋福百姓的人,人们都会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董奉的医术精、医德高,深得群众的敬重。为纪念董奉,福山更名董奉山。同样,漳州长泰也有董凤(奉)山,“仙人董奉游此,石上琴台、丹灶犹存”。宋长泰县令韩常卿有《凤山丹灶》:“丹灶棋盘去不收,未知踪迹为谁留?烟空锁樵人径,松桧重阴古寺楼。怪木化龙云雨夜,碧波涵月镜潭秋。辽东梦断无归鹤,山自嵯峨水自流。”河南信阳也有董峰山,“昔董奉居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在焉。”人们还在庐山上建董奉馆,江西九江董奉行医处仍有杏林。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塘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因为董奉的医德仁心,在民间口碑绝佳,“杏林”就成为中医的美誉,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