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重濬柿浦河题名碑》碑文和其中的一些相关史实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1-23 11:06:24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长乐河阳桥头河边弃置一块《重濬柿浦河题名碑》残碑(见上图),碑宽60厘米,厚15厘米,残高208厘米,碑文清晰可读,正文近四行,其后为题名。由于近碑基处断去一截,致碑文每行末尾残缺几字,但基本不影响全文的释读。从全碑推测,每行末尾缺损约五六个字,捐资题名缺损一栏多。柿浦是过去长乐城区的一条重要河道,然《长乐县志·水利志》对柿浦并无专条记载,仅在桥梁等处有简单涉及,而柿浦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河下街旧城改造时已被填掉,致柿浦河历史逐渐湮没,此碑文所载柿浦河的历史正好可填补县志的空白。现将碑文抄录标点如下并对其中涉及的一些史实加以解说。

  碑题“重濬柿浦河题名碑”,正文为:“考《周礼·地官》一书言水利綦详,而历代濬修河渠沟洫,史家尤郑重记之。吾邑城西有河,古名柿浦,记载于邑乘中。明嘉靖癸丑/(“/”表示一行末尾并缺损几字,下同。)王公奏请筑城,于此设一水关,上接金溪之水,下通马江之潮,居民利赖,至今称道弗衰。清同治癸亥,里人鸠资重濬修葺,迄今五十/ 泥土壅积,瓦砾堆垛,致河道淤塞,水流不清,于卫生前途大有妨碍。本年春里人鸠资重濬,自务西桥至真武庙港口,经营数阅月/   竣,从兹水道疏通,河道清洌,城西居民往来井井,汲而食者,其受福诚靡穷焉,特叙颠末,勒之于碑,并附各捐户芳名,俾垂不/。”其后所列捐资者董事者名单此不赘录。捐资名单中捐资最多者捐洋伍拾元,长乐知事易捐洋肆元。知事易指知事(即县长,民国初年称知事)易国幹,湖北人,民国4年3月至5年5月任长乐县知事。碑末落款为“中华民国岁次丙辰(民国5年,1916年)季秋吉日”。

  碑中所言“嘉靖癸丑王公奏请筑城”,指的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提督闽浙军务王忬(字民应,号思质,江苏太仓人)檄长乐知县詹莱筑城之事。《长乐县志》云:“县治,自唐上元元年(760年)移置六平吴航头。宋元以前无城池。明弘治三年(1490年),知县潘府乃拓地城之。广袤仅里许。门:东曰六平,西曰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后虽时加修葺,规模卑隘。嘉靖癸丑,倭夷不靖,巡抚王忬、巡按赵孔昭请城长乐,遂发公帑金万二千余缗,知县詹莱董其役,阅十月而功成。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千四十五丈有奇。水关五,窝铺五十有七。门:东曰镇海,西曰清江,南曰阳春,北曰拱极,其西南门以便民出入,曰平政。”从碑中筑城只提嘉靖癸丑推断,弘治建城时柿浦一带尚属城外,直到嘉靖癸丑扩建城池,才沿柿浦河筑城,并加建一平政门,在柿浦建水关一座。当时刑部侍郎里人郑世威写有《筑城记》,碑立于县衙内,碑文载于《长乐县志》。

  柿浦设水关,上接金溪之水,下通马江之潮,这在县志里也可查到相关资料,金溪即金斗坑,《长乐县志》云:“金斗坑,在县西隅半里。有泉出焉,名太史泉,由坑尾下、巷下接柿浦水关。”又云:“务西桥,在县西,或云坞前……上接画眉台金斗坑溪水,下通柿浦入马江。”“柿浦桥,在县西临江浒上,上接坞前桥水。旧有石梁,后筑城立水关于此。”

  所浚河段“自务西桥至真武庙港口”,《长乐县志》云:“真武庙,在河阳柿浦桥。”可知所浚河段即为自务西桥至柿浦桥。柿浦口有渡口,“馆头渡,在县西马江柿浦口。至连江馆头。”“琅琦渡亦在马江柿浦口。至琅琦八十里。”

  同治癸亥浚河,县志里未见有相关记载,碑文留下了此宝贵的史料。

  (作者 林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