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黄世鼎《吴航诗话》之衣钵传人,谊重如山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8-24 09:11:07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朱熹系黄榦的师长与岳父。从宋·淳熙三年(1176)至绍熙三年(1192)近二十年间,黄榦待于朱熹左右,即使朱熹外出为官也是如此。绍熙二年(1191)朱熹在建阳设书院讲学。黄榦代即讲席,担任部分教学工作。平时,协助朱熹著书立说。朱熹编纂《礼书》,其中《表》《祭》二礼由黄榦完稿。稿成,朱熹非常高兴。后继有人,朱熹深感快慰。病重期间,以深衣及所著授榦,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与黄榦情深似海,谊重如山。朱熹谢世,黄榦为他守丧三年,扫墓时悲痛欲绝,哭倒墓前,写下催人泪下的诗句:

  暝①投大林谷,晨登萃②如亭。

  高坟郁嵯峨③,百拜又泪零。

  白杨自萧萧,宿草何青青。

  悲风振林薄,猿鸟为悲鸣。

  音容久寂寞,欲语谁为听?

  空使千载后,儒生抱遗经④。

  ——《拜文公先生墓下》

  这一片师生情结,千载之下,也令人感叹唏嘘!

  黄榦缅怀师长兼岳父,即使“悲怆哽咽不思书,亦不忍忘也!”于是,他晚年花六年时间,尽心倾力,字斟句酌的写《朱文公行状》长文,叙述并评价朱熹一生的思想和活动历程。论定了朱熹的道统地位,并被封建统治者承认与接受。他继承朱熹讲学的优良传统,着手创建了建阳“潭溪精舍”“环峰精舍”、汉阳“凤山书院”、闽县“高峰书院”等。同时在各书院聚徒讲学,将朱熹的学说通过书院传播四方。

  黄榦系朱熹女婿,集理学之大成,为朱熹传人。为此,《四库全书》辑录《勉斋文集》(包括诗词四十卷)在著作辑要中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文章大致质直,不事雕饰,虽笔力未足为挺拔,而气体醇实,不失为儒者之言焉!”

  [古诗注解]

  [1]暝(míng):日暮,天黑。

  [2]崒(cú):山险峻貌。

  [3]嵯峨(cuó é)山高而陡。

  [4]抱遗经:读朱熹的著作。朱熹的著作甚丰,影响深远。其中《四书集注》成为明清两代科举的考纲。

  [相关链接]

  葱 汤 麦 饭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黄瑀第四儿子黄榦(号勉斋),随仲兄黄东去吉州上任,以便向清江刘清之求学。刘清之把黄榦转荐给朱熹。这一年黄榦冒雪来到崇安五夫里。次年春天,师生才相会。

  淳熙九年(1182)朱熹仲女朱兌配给黄榦为妻(今崇安五夫里洞房犹存,供游人参观)从此朱熹与黄瑀成了儿女亲家。

  绍熙二年(1191)朱熹卜居建阳西门外玉枕山之麓考亭,设院讲学。黄榦则在朱熹宅居附近地方买地盖房子,安顿家眷。有一天朱熹到女婿家,刚好黄榦外出。山居市远,只好以葱汤麦饭进膳,朱女愧不自安。这时只见父亲吃得津津有味,饭毕还口占一诗: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

  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

  父亲的贤达、女儿的贤淑昭然若揭。为此“葱汤麦饭”成为长乐“青山黄”的家风。

  当时耕田种地人家不分男女老少,不管春夏秋冬,都是食不裹腹,艰难度日,朱熹深表同情。父亲鲜来,山珍海味招待并不为过,偏偏只能以麦饭葱汤进膳,父亲却安慰女儿。不料此诗却成了黄氏子孙的勤俭家风。

  声泪俱下的控诉

  黄榦《戒溺女歌》:

  儿是爹娘生,儿生爹娘弃。喜见爹娘面,不识爹娘意。

  抛儿在水中,绝儿一口气。战战盆中泣,哀哀万苦备。

  欲救救不能,欲死死犹未。儿虽非男子,儿罪何至死。

  爹娘莫忧贫,万物由天地。今年杀女儿,明年恐又至。

  不如存好心,心好天自庇。

  对“男尊女卑”观念,批判最为深刻的应是黄榦《溺女歌》。母亲何曾不想庇护啊!但“重男轻女”的陋俗根深蒂固。母亲,特别是生多胎女孩或头胎生女孩的贫家母亲更是战战兢兢。“不看诸娘仔(女婴)面,只看丈夫仔股川(屁股)。”一生女婴,就往粪桶或木盆中一抛。开始婴儿发出呱呱的哭声,接着就沉寂了。“此时无声胜无有声”,母亲的心情是可以想象到了。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句,采取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通过女婴之口,描绘生的权利被剥夺的惨状。声泪俱下,深深地撼动读者心弦,造成深厚的悲剧氛围,这就从更大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黄榦,号勉斋,长乐青山村人,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封建社会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女婴被淹死,比比皆是,诗人对这一劣俗深恶痛绝。诗中通过第一人称的血泪控诉,情深意切,读后令人掩卷唏嘘。这位朱门传人,能写出如此感人的诗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链接]

  谁说红颜为祸水

  一些正史或野史都把女子当成“祸水”是亡国的肇事者。殷商的灭亡是“狐狸精”妲己作崇,西周覆灭归罪“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唐皇朝由盛变衰,与“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息息相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当然是罪魁祸首。

  历代诗人有的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春秋时期吴国灭亡,认为是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西施起关键作用。因为她迷惑吴王,导致吴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最后灭亡。唐人罗隐认为促成国家兴亡成败,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偏偏归罪一个红颜女子,岂有此理?他就写了一首《西施》表明观点: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单刀直入,无情地批判大男子主义的,就是“五代残唐”的花蕊夫人徐氏。她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史载:西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当时破蜀时宋军仅数万人,后蜀有十四万之众。而后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十多万人竟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点大丈夫气慨: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述国亡诗》)

(作者   黄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