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黄世鼎《吴航诗话》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http://www.clnews.com.cn  2015-10-19 09:13:39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夏完淳(1631—1647年),上海松江县人。其父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为明·崇祯丁丑(1637年)进士,第二年任长乐县令。在长乐任职期间,政绩卓著,深得士民称颂。夏允彝一到长乐任职,就把年幼的夏完淳带来县衙。父子俩对六平山上千姿百态的奇石、郁郁葱葱的松树、众多的摩崖石情有独钟,年仅九岁的夏完淳,写了《游城东五贤祠》①一诗,把六平山下的五贤祠四周景色绘影绘声,并对朱熹等五位贤人敬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夏允彝在长乐任职七年。期间,明王朝风雨飘摇,奄奄一息。1645年父子俩返乡后,十四岁的夏完淳,就跟随父亲夏允彝、堂兄夏完旭、老师陈子龙抗清。父兄、老师相继死难后,夏完淳便投身志士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后吴易兵败自杀,他只身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清·顺治二年(1645),他回乡探望老母、妻子,不幸被捕,押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痛骂背主求荣、认贼做父的洪承畴,英勇就义,年仅16岁。他是我国杰出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爱国诗人。郭沫若曾写剧本《南冠草》,把他事迹搬上舞台。

  [古诗注解]

  [1]城东五贤祠:位于六平山下,县东城外半里许。旧名朱文公祠。明正德七年,知县杨梁以公(朱熹),常与黄勉斋(黄榦)、刘存庵(刘砥)、刘在轩(刘砺)、陈自修(陈枅)四人讲学。清·巡御史李台奎,改城隍庙于县治北,将庙地为祠祀之。近年在此地域,建造了陈氏祠堂,五贤祠移址重建。

  [2]安昌:历代以来,长乐县多次更名,曾以“安昌”冠之。

  [3]嵯(cuó)峨:山势高峻。

  [4]珂(kē):像玉的白色美石。

  [5]依师被谗逐: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躲避“伪学”禁,辗转到女婿故乡长乐等地。虽然身处困境,但高风尚节犹存。

  [相关链接]

  朋比为奸,绞杀故主

  夏完淳大义凛然痛骂洪承畴。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1593-1665)明清之际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崇祯时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镇压农民起义。后调任蓟辽总督,抵御清兵。崇祯十四年(1641)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与清军在松山(今辽宁锦州南)会战,大败。次年松山陷落,被俘至沈阳,降清。顺治元年(1644)随从清军入关,次年至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江南抗清义军,杀害夏完淳、黄道周等,同时镇压各地农民军。顺治十六年与吴三桂狼狈为奸,攻占云南后回北京。无独有偶,比洪承畴小二十岁的吴三桂(1612-1278年)明清之际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辽东籍,武举出身,以父荫袭军官。明末任宁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攻克北京,招他归降。不从,反至书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受封为平西王。为清兵先躯,镇压陕西、四川等农民起义军。1644年(顺治元年)多尔衮占领北京后,扶持他的侄儿福临(顺治)为帝。

  明朝朱家子侄逃亡南方,苟延残喘。在南京等地立朝准备卷土重来,延续明王朝(史上称“南明”)。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但这些小朝廷不堪一击,一两年时间就寿归正寝。只有1647年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皇朝,敢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维持十五年之久。因为它有云南、四川、陕西、贵州部分地域,同时军事家李定国主管军事,指挥若定,有时重创清军,成清王朝一块心病。

  清军占领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于顺治十五年,作出彻底消灭南明永历皇朝的决定。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这期间出现了鲜为人知的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诗。这时永历帝无路可走,逃到邻国缅甸。缅甸王制造了“饮咒水”(喝一种有毒的水)惨剧,把永历在缅甸的势力消灭殆尽。剩下永历和他母亲、后妃及个别幸免于难的从臣,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顺治十八年九月暑气消退,秋节来临,天气清爽宜人,令人畏惧的瘴气已消。吴三桂调动十万大军,采取一次最大规模军事行动,向缅甸进攻,必取永历而后罢。于十二月初一日,率部至旧晚坡(此地在阿瓦城东60里)。缅甸王十分恐慌,声明:“愿送驾(指永历帝)出城”。吴三桂见目的已达到,清军就不攻城。

  吴三桂从引清兵入关,到穷追永历帝,从儒家观点来看是不忠之臣,背主求荣,是民族的败类。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南明永历皇朝的存在,无补于历史发展。但对永历帝来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已知清兵犯境,缅甸主出卖自己,命运危在旦夕。他思绪万千,恩格斯说:“激愤出诗人”。他不假思索,提笔给吴三桂写一封长信,把他的痛苦、哀怨、愤怒尽情地泻于一纸之中: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指明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祯)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庭,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指清),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宇非复先朝有也。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阳(指福王)。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伏诛。仆(永历自称)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先错。

  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亡,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顷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哭谁欢,衹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亦自幸矣!乃将军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族之身,何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对王锡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

  第思高皇帝(指朱元璋)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清军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为为厚,而反觉其薄。奕祀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丧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霑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

  这篇优秀的散文诗。它是文学创作“灵感”最好的印证。“灵感”是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灵感状态下产生的作品具有高度独创性,是不可模仿的。

  这封信长信是永历帝“灵感”突发,信中讽喻、反问句(以问作答)、排比句比比皆是。后永历帝想起永远失去祖先创下的江山,想起他母亲(太后)、妻子(中宫皇后)及12岁的儿子成吴三桂阶下囚,命运可想而知。长信的后半部在泣诉中隐含着求生的信念,希望受“圣朝”之“雨露”而延续生命。

  但之封长信无法改变永历帝的命运。永历帝被俘后,吴三桂自知理亏不敢见永历帝,但他本性难移,为了一己之私于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时左右,吴三桂亲自部署和执行,对永历父子处决(绞杀),永历帝年仅38岁。母亲、妻子在押赴北京期间,半路上皆自杀。

  坐镇云南的“土皇帝”吴三桂纵情享受荣华富贵,与绝代佳人日夜相伴。为了保持自己在云贵的特殊地位,渴望世守云贵,但他想法与朝廷心照不宣。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大局稳定,清廷开始不动声色削弱吴三桂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实施撒藩措施,要吴三桂交出兵权。吴三桂用武力抗拒撒藩。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即位皇帝,登坛加冕。最后智穷力竭灭族亡身。

  洪承畴、吴三桂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二十四史《清史稿·列传》洪承畴榜上有名,反王吴三桂被置之度外。

(作者  黄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