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好山好水好人家——三溪村

作者 张端彬 陈碧云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9-07 16:58:49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走过三溪的人都说那儿比仙境还美,真是好山好水好人家。

  三溪位于长乐市东南方,距市区15公里。它背倚屏山面向东海,素来以山清水秀石、奇洞美著称。“屏障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长乐十二景之一的“屏障铺霞”就在三溪。

  三溪又叫鼎溪,发源于长乐、福清交界的群山中,素有长乐第一溪美称。溪水流入抟纱潭、龙潭后分北、南两溪,与上游的潼溪(宋状元、宰相郑性之,签书枢密事高应松,监察御史潘文卿,太守潘斌,明南昌知府庄维春等墓均在此处)鼎足而立,故有三溪之称。村也因溪而得名。这里水多,桥也多。平桥、大桥、小桥、下桥、当桥,五座建于唐宋年间的古老石桥彩虹般横跨溪上。溪水清澈见底,游鱼清晰可数。民居夹岸,鳞次栉比,粉墙乌瓦,一派典型江南水乡的意韵。

  沿溪拾级而上,不及数十步就到了紫阳阁。紫阳阁俗称朱子祠,是朱熹的讲学处,建于宋淳熙初年(1174年)。长乐籍进士张一渔与朱熹同朝为官,两人平素交情深厚。他特建紫阳阁让朱熹开馆授徒传经。阁建在朝元观下侧龙首岩旁,倚崖临溪,风光旖旎。每当夕阳西下,彩霞映水,景色奇绝,有如身临桃源仙境。朱熹非常喜欢这里秀丽的山水,曾勒“溪山第一”四字于朝元观前的巨石上。可惜年久剥落,现已无处寻觅。今仅存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陈省补的题字。

  紫阳阁砌有石栏,依崖而建。阁前有座石牌坊。正面刻“钟秀毓英”,背面刻“体天福善”。阁周围留存长乐庠生潘世璧勒的“山光潭影”等多处摩崖石刻。紫阳阁后面岩石缝间有小竹丛生。此竹十分奇特:竹叶青翠,竹竿却漆黑如墨,似铮铮铁骨。相传朱熹在此讲学时,每天将写剩的墨水顺手倒在阁外小竹丛中,天长日久,青竹被染成墨竹,连后来新生的竹也通体墨色。有人曾掘数根墨竹移到家中,谁知不久就长成青竹。更有趣的是:有人在墨竹丛中培上新土,凡是培新土的地方长出来的仍是青竹。堪称一绝,此奇特的现象有待

  有关专家学者解释了。

  值得一游的还有朝元观。朝元观又叫三台庵,建于北宋绍圣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文昌阁等仍保存完好,是研究宋代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观右面还有个“皈愚洞”,是由三块岩石顶着一块长25米、宽6米、厚2.5米、重约600吨的巨石构成,有一大半是悬空的。洞内宽阔平坦,分上下两层,旁边另有一个小洞。四周古木参天,暗香浮动,清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朝元观对岸就是柏山,山高不及百米,却有一绝:两块数丈高的巨石前后重叠。后面那块巨石上刻着“钓鳌”两个楷书大字。字直径有0.8米,笔力遒劲,很见功力,显然出自名家之手。可惜未署名,年代也无法考证。前面一块巨石上是篆书:“庆历丁亥秋,飓风起,余陟步是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字分4行,每个字的直径约0.4米。旁边还落有小款楷书:“瑞峰院住持王显昙刊”。才翁姓苏,名舜元,字子翁、叔才,又号才翁。宋铜山(今江苏省)人,历官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当时任福建观察使。庆历是北宋仁宗年号,庆历丁亥系1047年(庆历七年)。由此可见此书刻距今已959年了。宋代篆书题记碑刻至今留传极少。此刻书艺极高,是研究宋篆的珍贵资料。《中国美术家词典》曾这样评介苏舜元:“工篆隶,尤擅草书、清劲老健。”

  右侧又有一石,楣刻“游(惨)村山”,下面题有两首五律。其一署名张徽:“未穷双佛刹,先到一渔家。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叶。汲泉沙脉动,敲火石痕斜。应是任公子,竹间曾煮茶。”其二署款蒋之奇:“贰寺一峰巅,巉岩石作门,飓风掀涨海,(漂)卤灌低原。斑(驳)窥虫篆,钩辀听鸟言。人家溪两岸,遥望似桃源。”两首五律皆篆书,字直径约0.2米。末行楷书:“熙宁辛亥秋九月晦,县令萧竑。”

  张徽,字伯常,竟渡(今湖北天门县)人,官至朝议大夫上柱国,熙宁间曾任福州知州兼转运使。蒋之奇字颖叔,宜兴(今江苏省)人,任福州转运判官。熙宁辛亥,是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距今已935年了。张、蒋二诗刻,篆法别具一格,多作异体,这也是当时篆书的另一风尚。

  三溪还有一个好去处———天龙井。“游人游三溪,必登天龙井”。天龙井在屏山山巅。在群峦环抱中,令人意想不到竟有这么一处方圆约300平方米平坦的岩石。站在这儿,举头天半,云雾随风起伏,衬着脚下碧波浩瀚的东海,宛如置身仙境。更令人称绝的是:在巨石中央有一口天然圆井,井口直径约0.6米。“天龙井”三个大字是兵部侍郎陈省留下的墨宝。井中可见数尾游鱼,还有无数小虾。相传此井无底,还传说有一头小牛犊跑到井旁喝水时,不慎失足跌入井中,数天后牛尸体却从东山尾海边浮出来,这给天龙井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这里还是古人祈雨的场所。祈雨时知县要脚穿芒鞋,乘坐拆去遮阳盖的四抬大轿,还要跪在烈日下焚香祈祷。清知县戴永朴曾留下一段生动的祈雨记载:“乙丑(1745年)初秋,雨泽愆期,虽两熟者早稻已登,而晚禾播植尚未过半,其降来番薯望雨甚急。余承乏此土,目击秋阳之烈,待泽之殷,蒿目焦心,寝食俱废……或有告余曰:‘八都三溪天龙井,为古名迹灵显异常。’余亟与僚寀谋,壬辰昧爽,涓诚而往。余辈拜祷于上,巫者甫焚牒,随见黑云一片起于山顶,遮蔽烈日,洒雨数点,着人衣袂,比及取水下山,骤雨一阵若送行者。当时童叟吏民不下千人,咸额手欢呼,叹为神奇。及归途至城东五里北山上,已见首石之巅油然云起。到坛安位,官僚、绅士、耆老礼拜甫毕,云即四合,申刻小雨,历酉戊亥子,甘露叠沛约半尺许。余秉烛听雨,喜而不寐……”祈雨本是民间陋俗,但却给这里留下不少美妙的传说。

  三溪地灵人杰。自唐至清,仅潘氏一族就出进士逾百人,有“一门十进士,四世五中丞”之美誉。我省当代著名书画家潘主兰也是三溪人。1999年,三溪荣获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爱想闲,嫁到三溪石门前。水碓米,柴对行,担水门前溪,快活水头田。”这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老民歌,尽管“水碓米,柴对行,担水门前溪”的年代已成历史。三溪的山写不尽,三溪的水写不完。这里每寸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水羡三溪好,山尤胜景多”。好山好水好人家,历史文化名村三溪等待更多的人前来寻古采风、游览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