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江西之颠——武功山

http://www.clnews.com.cn  2014-11-27 10:35:24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武功山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据说是江西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峰。2000年在金顶上树立起一块一面刻有“武功金顶”一面刻有”世纪之碑“的大理石碑,也许天妒峰雄,在2013年5月24日下午3时左右,雷斩电劈,那莽莽雄峰逶迤连绵独独那苍莽峰顶中的一块石碑瞬间坍塌成一堆凌乱的石块。

  武功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特别以道教文化内涵最为突出。远自汉晋起,被道佛两家择为修身养性之洞天福地,明朝时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山南山北建有了庵、堂、寺、观达100多处,无数善男信女到此朝拜。自唐宋以来,诸多仰慕其名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学士络绎不绝,留下了无数珍贵墨迹,其中最为出名的数汉之葛玄、晋之葛洪、梁之陶弘景、唐之袁皓、宋之黄庭坚、明之徐霞客、近代的陈毅元帅。据考证留下赞美武功山的千古诗赋、匾牌、文章百余篇,其中最有名是徐霞客的一首:“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

  在景区内的公路边上,我们下车观看了“三门殿遗址”。这是武功山最大的道场之一,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东晋时建有道观,原名图坪庵,后由元末宰相史天泽之孙史谷蟾大规模重建,分前殿、中殿、后殿三大建筑,十分壮观。清末毁于战乱和社会动荡,现留存大片遗址。我们踏着千年的石阶,踏着永恒的岁月。在一大片繁茂的竹林中,那石阶,那基石依旧,我们依稀能想像一千多年前道教繁盛的岁月这儿曾是如何的壮阔与辉煌。光阴如一阵清风拂过,拂过东晋的道观,拂过元末的殿堂,而此时,清晨八点的阳光穿透青青的竹叶,虚幻成现实的影影绰绰。

  在三门殿遗址旁边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据传曾为清朝乾隆皇帝封为“江南树王”。主干曾因雷劈留有可钻一个人进去的大洞。如今这千年的树王依旧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车至海拔约一千米高度的山路上停泊,我们开始踏上蜿蜒在棵棵挺拔俊俏的柏树林里的山道。这是一条比较偏僻的山道,基本只有当地的原住民才懂得走,而由景区安排的观光车是不会把游客送到这儿来的。我们来得早,周遭一片寂静。清晨的光如丝如瀑,漫过青青的树林,投下缠绵的光影。高海拔的空气清新得能嗅到那清甜的香味。越过一片柏树林,又是一片茂密的竹林,2008年的冰灾以精准的纬度摧残着被划入死亡区域不会逃窜的植被,拦腰折断的树木尸横遍野,而那些匍匐在它们身下的青青野草却是绿了一年又一年。

  行走在一条原始的古道上,凹凸不平的石块铺就岁月的痕迹。一束光洗亮那幽暗的苔藓,把生命的蓬勃跃然在我的心田,一瞬间我眩晕于这一片秋的绿韵。当黄叶飘飞,当寒意瘆人,当冰雪封山,当永恒的光把它遗忘,它是否能依然守得住生命的底色?

  翻越山峦,石阶如梯。当芦草如起伏的浪花翻滚在连绵壮阔的群峰之巅,我们都不由地赞叹一声:“好美啊!”10万亩的高山草甸匍匐蜿蜒,满山的芦草柔软地舒开,书写秋山的心事。那些柔美的线条牵着群山牵着遥远的天际,走过汉晋,走过唐宋,越过明清。山顶上五彩的蒙古包如美丽的格桑花绽放在纵情高歌的辽阔草原。在上面住一个晚上,看秋日在远方升起,看霞光漫过柔美的山峦,升腾起云海缤纷,那是一种多么瑰丽的向往。

  我们穿行在逶迤的峰顶,苇草萋萋但还未完全枯黄,似是拼命地要挽住夏的苍翠与生命青春的轨迹。

  “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被誉为“东南三大天柱”之一的武功山,繁荣昌盛的道教历史,让我们随处可见道家遗迹——塔林、道观、古祭坛。

  在我们刚开始登山不久的古道旁见到了好几座有一定规模的塔林。经过约三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在白鹤峯的峰顶上我们又见到了一座用大小不一的花岗岩叠砌起来的道观山门,石头匾额上一块青石雕刻着“白鹤峯"三个浑圆大字,顶上立着圆形的石块叠成的石塔,这就是武功山上著名的“白鹤观”。

  站在白鹤观前,俯仰天地壮阔苍茫,不禁思接千载。白鹤观最初为纪念白鹤仙人而建。自晋葛洪结庐修道成真后,名声大震,影响远播赣湘两地十余县。后屡遭火灾,命运多舛。1934年最后一代住持刘庚林从病逝父亲手上接过主持白鹤观事务,(道光二十年(1840)刘庚林祖父——刘鉴泰接任住持后,严格按照嗣汉天师府的规章制度行事,而道观住持之位,也开始按祖庭遗下的“传子不传弟”的家族血缘相传制度,代代相传。白鹤观也因此成为除龙虎山天师府之外,国内第二所住持之位世代相传的道观。)并着手兴建正殿。为保证工程质量,他重金聘请当时在萍乡十分有名的木匠肖国恩和一位姓彭的石匠为正殿塑神像和凿刻石梁柱。还以 两担稻谷的润笔费请在脚庵的一位老秀才为山门写了“白鹤峰”三字和刘存一先生撰写的“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天”一联。后来彭石匠将它们凿刻于山门上时,刘庚林家乡的老秀才刘度生将下联中的“可摩天”改成了“可摩肩”。1952年,萍乡、莲花、安福、宜春等地先后开始土改复查,是年小暑节前后,宜春西村数百名民兵上山围捕逃入武功山的地主时,一把火又将刚修复不久的白鹤观烧了。此时,无立脚之地的刘庚林只好收拾行李下山,回到莲花老家。此后几十年,白鹤观荒草凄凄,一片废墟。 几度经风沐雨、烈日炙烤,白鹤观的山门像一个健壮黝黑的汉子巍然屹立在群峰之巅。它的身后修复工程正在进行已初具规模,不用多久, 和平盛世将还武功山一座更加壮观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的千年道观 。

  越过白鹤观,往上登十几步便是古祭坛群。武功山遗存的古祭坛有1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主峰金顶上的4座古祭坛,即葛仙坛、汪仙坛、冲应坛和求嗣坛。这些神秘的古祭坛群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夏一绝。古祭坛由花岗岩垒砌而成,是湘赣地区古代民间祭祀天地的场所,被国内专家誉为研究江南民间古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古祭坛由一米多高的石墙围成的,从黝黑的石门进去,如穿越到魏晋的时光,在一片荒草凄凄的空地上立着熏黑的香炉,后面是用同样的花岗岩砌成的人字形屋顶的石屋,屋内黑暗无光像小小的窑洞。许多游人只在外围观看,我的好奇促使我把足迹落在如此神秘的古祭坛内,把身子钻进黑黑的窑洞里,虽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仍不免发慌,急急退出。我怕惊扰了天地神明,怕惊扰了修道成真的葛仙人。这些看似残垣断壁的古祭坛却是武功金顶上独具特色的一道承载悠悠岁月的人文景观。

  站在金顶上,看五彩的帐篷把一座本是寂寂的秋山炒热,炒火。武功山以其独具特色的高山草甸吸引了无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每年一度的帐篷节沸腾了山风,燃红了芦草。

  午时的秋阳闪耀着灼灼的光芒,四野清朗,云白风清。今日我慕名而来,乘兴归去。

  (作者 周锦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