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豪华落尽见真淳

作者 陈晶晶

http://www.clnews.com.cn  2018-01-02 10:16:08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水土”,即一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信仰、风俗民情等。其中,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行为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文化心理与集体性格。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异彩纷呈。在我看来,风俗之美在于“真淳”二字,脱尽繁华,真挚淳朴。

  众所周知,风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节日习俗、婚丧礼俗、交际礼仪、消费习惯等。回溯历史,许多风俗产生之初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这从现今农村民俗便可见一斑。逢年过节,焚香点蜡、烧纸元宝、下跪祭拜,仍在持续。不过随着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风俗礼仪由娱神敬鬼逐渐发展到娱人取乐,变得更生活化,更富人情味。到了日益繁荣的现代商业社会,人情渐渐被物质金钱取代。原本淳朴的民俗也蒙上了功利面纱,在物欲虚荣的裹挟下愈走愈远,渐渐失却真淳,变得浮靡奢华。

  生长于长乐小乡村,自小耳濡目染的是这一方水土的风俗民情。其中婚嫁丧葬必是轰动全村街谈巷议之事。婚礼开始了,看热闹的人们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小孩看的是浓妆艳抹的新娘,西装革履的新郎,论的是美丑相配。大人们也论相配,不过是聘金与嫁妆的相配,交口的尽是聘礼多少,嫁妆多少,设宴几顿,摆酒几桌。儿时只觉得大人们无聊得很,长大才知道他们管这叫门当户对,门面排场。如今此风愈演愈烈,聘金嫁妆动辄百万,大摆宴席,觥筹交错。更有甚者,酒桌发钱,竞相攀比。然而婚礼的奢华终究不能保证婚姻的幸福,豪华过后依然有人劳燕分飞。始于喜而终于悲的婚礼不过徒留一场唏嘘而已。

  再看丧礼,往往始于悲而终于喜。弃养之举还来不及让人唏嘘,豪华丧礼便已上演。响器班对着灵堂卖力地演奏,雇来的哭丧者歇斯底里咆哮大哭,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村庄。儿时的我被拉去看丧礼,心底是有一丝畏惧、抵触的,丧礼有什么可看呢?人家哭哭啼啼,你作壁上观,似乎有些不道义。可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丧主请来了响器班、文艺演唱队、舞狮踩高跷表演团等,整个丧葬礼仪渗透着轻松娱乐的气氛。围观群众数着一路经过了多少响器班、表演团,对阵仗之大,场面之盛啧啧称道。参加丧宴的人个个领了红包,红光满面地走在路上,不知情的人完全分辨不清那些人是参加了喜宴还是丧宴。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深思,当形式的繁复、物质的泛滥超越了情感的真实,风俗还剩下些什么呢?

  一旦传统风俗变成了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的由头,变成了摆阔炫富,攀比排场的工具,那它原有的自然性与人文性将逐渐异化、变质。清明节有多少人寄托哀思?端午节有多少人缅怀屈原?中秋节又有多少人望月怀远?有的只是饕餮盛宴、疯狂购物、礼品往来。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放松取乐,但超过了度就变成了奢靡享乐、铺张浪费,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古人云:“观风俗,知得失”,“为政必先究风俗”,风俗作为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一面镜子,需要我们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抵制歪风陋俗。陆游的“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传唱至今,沈从文笔下湘西风情被人津津乐道,汪曾祺文中诗意温情的江苏水乡让人心驰神往。也许我们无法复制过往古风民俗,但却可以积极地响应国家“移风易俗”的倡导,纠正赶时髦、尚骄奢之风,推崇节俭,返璞归真。一场婚礼,无需堆金砌银,只需心心相印;一场丧礼,无需歇斯造作,只需诚挚致哀;一场宴饮,无需大鱼大肉,只需清茶淡酒。王安石云:“制俗以俭,其弊为奢”,言下之意,移风易俗从化繁为简开始。

  “豪华落尽见真淳”,当风俗褪去华丽包装之后,我们才能找回民俗的文化内涵,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