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道统斯托,往圣永存

——为纪念长乐先贤黄榦而作

http://www.clnews.com.cn  2018-02-23 09:11:30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浩荡长河里,有着数不尽的光辉与峥嵘,奋斗与砥砺,自被称为“轴心时代”的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之思潮发端以来,中华文化便犹如那生生不息的长江、黄河,奔流不尽而又百舸竞渡。

  置身于这伟大的文明和伟大的哺育中的炎黄子孙,血液中流淌的是天下家国的骄傲自豪与舍我其谁的敢为人先,内心深处则总是在不停地酝酿着让这灿烂文化始终延绵不断的生生之火。

  正是如此的不懈和这般的坚持,我们的中华成了全世界范围内恒存持久的古国,而在这伟岸和光荣的缔造中,传递我们传统精神的基因主旋律,则是那影响中华文化几个世纪的儒家文明,而那些为儒家思想体系添砖加瓦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人,便永远地留在了历史车轮不灭的印记之中。

  诚如儒家大宗师张载所言,所谓儒者,其使命无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振聋发聩的词句我们至今言犹在耳,这基本成了二程、朱熹所力行倡导的“程朱理学”的核心元素“道统”的整体性轮廓。而“道统”,这掷地有声的词语,就此构成了传统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有荣焉,于长乐而言,此处即是我们所时刻铭记于心的荣耀和归属。是的,“道统”,这样一个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极其重要地位的元素,它最终的落脚点,实实在在地属于长乐,属于我们所有人。

  “道统斯托”。这四个来自于清代康熙大帝御笔亲题的大字一直悬挂在长乐青山特祠之内,与青山相伴,和绿水并存,历经了几代风雨,却依旧泽披后人。

  这是我们长乐的先贤黄榦,我们的勉斋公,所留给后人的最大精神财富。

  八百多年前,在长乐的青山村,一阵不一样的啼哭声震动周遭,从此,长乐这个人杰地灵的海滨邹鲁迎来了又一个影响中国历史的人杰。黄榦,生于斯,长于斯,却并未将自己的视野蜷缩在一隅的一叶障目之中,相反,尚在稚龄的他便深知文人士子之使命担当与人生理想之所在,这难道不是“为天地立心”吗?

  今天,青山村那茂密的龙眼贡果林深处,还存留着黄榦沐浴时遇到朱熹的遗迹,那彬彬有礼的身姿,那少年老成的模样,打动了朱熹,更留给了后世不绝于耳的叹服。

  “为生民立命”同样是黄榦所念兹在兹的重要人生命题。君不见,黄榦的一生,绝非一般文人皓首穷尽、兀兀穷年而又“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碌碌无为。与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书生”不同,黄榦始终是主张经世致用的积极入世者,他曾为英勇刺秦的荆轲亲手写下了豪气冲天的诗句:说与男儿莫爱身,箪瓢陋巷不为贫。古来亭士君知否,拚得头颅斫与人。这样的诗句,联系到南宋时代的时局,我们不能不为黄榦心中的那一股浩然之气而触动,而感慨。黄榦绝不是那数不清的腐儒可以相提并论的,他所承继的,恰恰是儒家最本真的,源自孔孟的那股“仁义”之气,那不是死板一块的教条,而是真真正正的血性与本心。

  持着这样的本心,黄榦走上了自己的仕途,他亲临战火前线,督造边防要塞,致使疆域安泰,最后老百姓那发自肺腑的传唱“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让他那政治理想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为往圣继绝学”,则是黄榦在中华文化面临异族入侵的危难形势下,在朱熹所坚持的儒家思想体系遭到了执政当局的歪曲和打压之际,他不畏权贵,更不顾自身安危,为朱熹的思想遗产做着竭尽心力的虔诚贡献。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是黄榦,最终论定了程朱理学最重要的“道统”体系,是他将朱熹想阐释而没有完全阐释清楚的内容做了盖棺论定式的注解,更是他最终将朱熹的思想体系完善成了,在不违背朱熹本意前提下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样式,以至于连蒙古人统治的北方都成了理学的重地。在那香烟缭绕的曲阜孔庙,享受供奉的黄榦,是实至名归的。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黄榦生前并未做到也未亲眼得见的,但人的思想总归是超越肉体而永生的,在黄榦逝世后的一千年,程朱理学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伴随着学子们朗朗上口的四书五经,科举制、士子地位的完善和充实,这些都使得我们这个民族越来越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治”国度,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有条不紊的思想体系,保证了这个国家几个世纪的稳定和繁荣,甚至连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都对中国的文治艳羡不已。

  为着黄榦先祖的不朽功绩和无愧于时代的伟大思想、伟大人生,我们身为中华儿女、长乐乡人,又有何理由不以史为鉴,在黄榦先贤的“巨人的肩膀上”,在他亲身为我们树立的榜样上,对他进行“为往圣继绝学”呢?

  我想,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将告慰先贤的英灵,也衷心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对着所有人高声地呼喊,我们无愧为黄榦之同乡,无愧为中华之儿女。

(作者 黄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