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梅花渔业定置网生产的冬糹孟作业

作者 陈礼球

http://www.clnews.com.cn  2018-04-25 15:15:21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七、所有人员的工份等级分配

  冬糹孟作业的人员工份,根据历年传统约定俗成,按照岗位正常确定如下:

  下江人员:

  船长14分,头前13分,头坪12份,二手12分,轮机员12分,当堵11分,掏缭10分,余角11分,平角9分,仔橹头10分,仔头前10分,仔当堵9分。

  伙长人员:

  司货9分,司糹孟9分,炊事员8分,会计8分,平柱8分,普通小伙长7分至6分。

  每个生产队也有按照相同岗位的个人能力不同其工分略作一些调整。

  八、冬糹孟生产每个阶段过程简述:

  (以下讲述的是集体化时期的过程)

  1.备汛(俗称办芉塘):

  冬糹孟作业的备汛工作从农历七月份开始,由大队协助整顿组织,确定好全部生产人员后,由船长、队长、会计研究计划,预算好当年生产开办所需要的资金,安排好贷款与社员投资数额,待社员投资资金到位后,即行开始开办的工作。

  队长与会计共同负责办理银行贷款事务,与水产与供销部门联络,办理全部原材料及生产资料的采购,负责办理全队人员岀海的身份证明,船舶批准证书,以及其他相关手续。

  船长负责全部渔具的计划,生产用具制作指挥,及渔船与楸斗整修的看工及管理。

  全体“下江”负责各种绳索、楸、箺等器具的制作,全体“伙长”作为下江的助手,共同负责各种渔具制作。

  司糹孟负责渔网的添置和修补的具体组织安排工作,司货负责渔货加工所需要的用具采购及制作安排。炊事员负责渔汛期间全体人员的全部生活用具用品的购置。

  以上全部工作必须在农历八月中旬之前全部完成。

  2.岀山拍楸:

  当全部生产器具准备制作完妥后,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之前安排装载,运往生产地澳口(俗称“竿塘出山搬家俬”)。全部物资搬运上岸后,打开去年的干寮,搬出物资即行搭建简易篷寮安营扎寨,生活住宿安排妥当后,即行拍楸前准备工作。

  从干寮中搬出往年的旧竹,制作楸牳(地桩),(每张网需2条楸,如果计划挂网50张则需100条楸)。然后把每节楸斗(斗的木材用直径20---40cm的黄楮木制作,其中第三节和尾节是杉木,每节约长3--4米,计9节,楸斗全长约28米,头大尾小均匀而作)绑接完好。再雇约10名临时雇工(俗称“拍楸侬客”)协助打楸。至此拍楸准备工作已齐备。

  到八月卄三日前后的小潮期,就将筋索、楸装船,将绑接好的楸斗,斗头吊挂在船尾后架上,将楸斗拖拽在船尾,载上全部的下江伙、长和雇佣的“拍楸侬客”,待到潮满刚开始退潮之时开航岀海,船行驶到选定的汉地(渔场)后,待到西流平缓时,开始进行第一张网的拍楸(每张网拍东西两条楸)。将筋索一端套结绑在楸的顶肩上部,并将楸顶上的直杆插入斗头的插孔中,筋绳与楸随着斗头沉入海底,并把斗尾拉靠在船边,形成垂直之势,船上两人扶住斗尾,全体人员拉住两根斗绳(由固定在斗头节对向边缘中的两个拉环中接上到船上的绳索),顺着浪涌的起落的节奏,由司货或司糹孟唱着“拍楸号子”指挥众人一起用力拉起再松开,使之斗头一下一下的撞击楸牳,使楸桩带着筋索插进海底的泥土之中,每次需要拍打约50次左右。具体所需的拍打次数,则根据水流的急缓,海面风力和海浪大小情况,由船长决定。

  第一条楸桩拍好后,将船向西移至约15米左右的位置再拍第二条楸,第二条篍拍好后,把两根筋索的上端的耳环同时绑在一根绳索上,绳子的另一端挂上竹子做的浮筒(即浮标)放在海面上,以便来日挂网之用。第一张网的两条楸拍好后,船再向南移动约50米左右,继续第二张网的拍楸桩,如此连续操作,直至涨潮的东流渐急后,无法再行拍楸时,就挂斗回航。

  船到港靠岸后立即再行装好筋索及楸,以便次日再次岀海拍楸。如果遇上风平浪静,只要2-3天即可完成。

  拍楸是冬糹孟作业中最辛苦最劳累的环节。因此拍楸当天的出返航两餐的伙食办得非常丰盛,像过年一样,部分“拍楸农客”虽然听说拍楸很辛苦,但是吃了拍楸饭后,手拍肚皮口中打嗝说“阿这吃故惊卖做!”(都这样吃还怕不能做!)。后来一上船就晕船肚子吐个精光,船到汉地拍楸还要使尽气,一直到涨潮返航要5-6小时,船上虽有糯米团点心,无奈晕船无法进食,累得腹空口干,倒在船上筋疲力尽,船到港口时还要继续抬楸和筋绳等渔具装上船后,才能吃饭。这时不禁连连惊叹“阿这做故惊毛吃!”(如果都这样做还怕没的吃!) 这就是冬作糹孟业生产辛苦劳累程度的真实写照。

  3.下箺羁糹孟(即安装网架及挂网):

  拍楸完成后,马上着手在岸上进行网箺(由麻竹搭制方形渔网支架)的制作,在此期间,全体下江负责制作箺,全体伙长负责辟破红柴,熬制染料,渔网染整,煠煮渔货用的炉灶砌筑以及器具的制作等。

  箺的材料是用成熟的当年麻竹,箺分为上枰一根,下脚一根,左右立柱各一根绑定,形成四角形的框架。上枰用三根毛竹头尾相交合抱而绑定,长度约7.5米,两端伸出约50公分长度的一根竹头作为与立柱的连接之用。立柱用三根毛竹头尾相向合抱绑定,长度约6米,两根立柱的头部分别与上枰两端的竹头直角绑接,两根立柱的尾部分别与下脚的两端直角绑接。下脚用一根较大的毛竹制作,长度约7.5米,在下脚上向上枰方向每一竹节钻一小孔,以利于海水灌入,并在两端绑上光滑溪石块(称为下脚石),以增加下脚的重量。

  在上枰立、柱、下脚的连接之处均凿孔,用硬木制成的插栓将两端插上,外再用绳索绑定,并用柴尖尖紧,方为紧固。最后用辔索两条,每条辔索头尾两端在箺的每边上角与下角绑紧,两条辔索的正中部分别绕绑在梆的两端,梆用龙眼木制作,长约60公分,宽约35公分,厚约12-15公分,长向的两端边缘凿一约8公分的半圆槽,作为辔索绑定位置,以防滑脱。正中间再凿一个直径约15公分的圆孔。并将轮插入。(轮:呈圆棒形,长约70公分,直径约14公分,头部约10公分长度的直径为20公分,为盖帽,尾部略小,距离尾部顶端10公分之处横向凿一直径5公分的圆孔,使轮能够自如地插入梆中间圆孔内,并能够灵活转动。)至此一套箺即制作完成。然后依次平正叠放和排放在岸边的沙坡上,以便于装船出海。

  待农历十月初,就可进行“下箺”,把箺、网装上船,每次可装10-15套左右的箺网岀海。船到汉地,找到最北端的第一张网的筋索浮筒,把浮筒拉上船,顺着绳索把两根筋索的耳环拉上船面,然后再把两根筋绳的耳环相继紧套在轮上,再用插杆插在轮下端的预设孔中,以挡住筋索,使之固定在轮上。至此箺的辔索通过轮梆与筋索连接完妥。(因有轮与梆的旋转灵动,以后不管箺转何向,辔索与筋索都不会纽结。)就把该套箺推放到海上,然后把渔网网囗的四个环耳绑挂在箺的四角,(网口周长与箺口的周长一致)再把网尾魚袋末端扎紧,系上绳索(称为尾挑索),末端绑上竹筒,称为尾筒,放在海上,便于以后钩取渔袋收货之用。渔网挂好后,由于涨潮和退潮的潮流的作用,箺的上枰由于浮力作用而浮在水中上方,下脚因重力而沉入水中下方,两边立柱撑住上枰与下脚,使之网口充份张开。由于潮流的作用,网口始终对着仼何方向冲来的潮流,将随流而游的魚虾都吞入网尾的鱼袋,而无法回头而岀。这就是冬糹孟定置网的捕捞原理。

  待将船上的箺、网全部挂好后即行返航。次日继续出海,到汉地时,先把前日已挂的网中的渔货收好后,再行开始下箺挂网,直到把拍好楸桩的全部筋索都挂上箺网,才算下箺挂网全部结束。下箺挂网正常需要5--6天左右。

  4.收货及箺网检俢:

  全部网挂好后,渔船每天即按“水字”(潮汐时间)岀海收货,如遇“做风发暴”(北方冷空气南下)天气恶劣,刮大风,海浪过大,无法岀海,即停航在澳(俗称为“停套”),有时连续停套数日。渔船岀海均在平潮后启航,随着每日潮水时间的变化而向后顺延。木帆船时期,当渔船开岀澳口后,全体下江都入船后舱(尾堵)歇息,由船长与掏缭负责驾驶渔船驶往汉地。如遇风平浪静时,无风吹帆,无法航行,则下江全体岀动进行人工搖橹,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如遇逆风,则船长必须“见风使舵”, 掏缭配合操控风帆取“之字形”迂回前行(俗称为“抠向”)。改机船后,出入航的驾驶均由船长与轮机员负责。

  渔船到达汉地后,须等待潮流平缓或最低潮时,箺网方可露出海面,后才可进行钩网收货。渔船必须找到北向第一张网位置,推下平头舢板小船,让他们也去单独分头钩货,待全部收货完成后,大小船再会合。在放下小船后,再放倒中桅,留下头桅头帆作为动力,由头坪负责掌控头帆,将船首右边停在箺的左角,头坪用钩篙钩住左箺头角,用绳索将船套挂在箺头角,使渔船在合适的停稳,然后头前用钩篙伸入水中寻找网尾,并把网尾钩住拉到到船边,中堵用钩篙钩上尾挑索把尾筒钩上船,协助头前与余角等人共同拉住绳索把魚袋拉船边,再由头前、余角等人把鱼袋中渔货倒入二手提的竹筐(俗称虷箂)中,由二手提拉到船舱面,再由平角抬到后面放入舱内。把鱼袋内的渔货全部倒岀后,再扎紧鱼袋,并把鱼袋与尾筒放到海上,整理好渔网。如遇渔获量多时则要分多次将渔货倒出(俗称“打剪”)。头坪脱开箺角之索,再掌控头帆,配合船长,将船驶向南面的第二张网,继续收货。在收货过程中如发现有损坏的箺和破损的渔网,都要及时的修整和更换。直到全部网的渔货都收妥后,潮水也涨了,就收回小船,树起中桅升帆启航回港。到港后船首直靠岸边,下江在船上,伙长在岸边共同协作将每筐的渔货卸到岸上,再由伙长抬或运到加工场所进行加工。

  5.鱼货加工:

  鱼货全部到达加工场地后,首先由小伙长们负责把每筺鱼货倒过筐,把混杂在里面的带鱼和其他杂鱼挑岀,清洗后分门别类处理,或作鲜货,或用盐进行醃制,或将其剖切晾晒成魚鮝。其余的虾虷等小杂虾等全部进行加盐煠煮,由小伙长负责鎝虷,即用扒鎝把虾虷从虷箂中鎝装到畚箕上,每箕装约重30多斤,每锅倒2箕。由伙长中的平柱负责站锅台,把每锅的熟虷(俗称虾饭)捞起倒在竹䇷中,每1䇷装1锅,排放在地架上晾凉。晴天时再均匀地摊撒在竹制的软卷席或竹箳上晾晒或风干。由司货负责验看确认达到干燋程度后,马上收起。然后进行过筛选别,将筛上混有的大虾或小杂鱼虾分别挑岀,将筛下的粉末或微小虾虷根据品相不同分类存放,最后将筛上干的虾饭(即虾米),也根据品相不同分类存放,全部过筛选别完成后,再分类包装,将上述的干品分别装在竹篾编成的圆桶形筐子(俗称“虾米篰”)后,上面均匀地铺上稻草,再用竹篾编成的盖子盖上,盖子边缘与筐子上口边缘用篾条缝紧。然后安排由运输船装运到梅花水产站收购。每天从海上收回的鱼货,必须在当天晩上至次日,渔船再次回港之前全部加工完成,以便能及时进行次日鱼货的加工。在鱼获量多时,连续几天昼夜加班,辛苦劳累无以言表。

  6.解糹孟碎(砍)箺:

  从农历十月份下挂网后,渔船每天出海收货,除非天气恶劣而停套外,天天如此。直到次年二月份以后,气候逐渐回暖,鱼类虾群的迴游路线逐渐移向近岸,该渔场的渔获量逐渐减少。这预示着冬糹孟作业汛期已近结束,因此在此期间即着手进行解网,先将全部渔网解脱下,装船回港,网摔打清洗晒干后,绑扎好存放于干寮(即仓库) 封存好以便来年再用。然后再到海上将箺、辔索收回,筋索割回,俗称为“碎箺”(碎,砍的意思)。在船上就将箺拆解成单条竹杆运回,到岸后,经清理晒干后,排放在干寮内,作为来年的楸或其他竹架的材料使用。旧筋索、辔索晒干后作为柴火。同时把全部的加工器具,染网器具清洗晒干,放存干寮(全部渔具的仓库)内。三间篷寮留一间作为干寮,其余全部拆除,好的屋架、竹架、竹篷都存于干寮内,其余坏的都作为柴火。待将所有器具清理存放完妥后,封好干寮,带上春夏汛需要的器具,全体人员带上各自行李登船回乡(俗称 “竿塘转搬家俬”),整个汛期结束(俗称为 刹季)。至此一个季度的冬汛生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