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民生热点 >> 正文

福州:住在“千园之城” 乐享生态福祉

http://www.clnews.com.cn  2023-11-18 14:29:48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半城山色半城水,绿意满城人享福。

  在有福之州,平均每人可以拥有近15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可以呼吸到200棵树提供的氧气,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3.64公里……一串绿色数字,托起福州人民的园林式宜居生活。

  “把福州市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将生态环境规划纳入福州城市发展战略。

  在“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指引下,福州城市绿化实现了大飞跃。如今的有福之州,口袋公园“见缝插绿”,串珠公园沿河分布,条条绿道穿城而过,一个生态秀美、宜业宜居的山水城市呼之欲出,当年擘画的美好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福州:住在“千园之城” 乐享生态福祉

西湖公园鸟瞰。

  以绿为笔

  勾勒绿色生态新图景

  入秋后的牛岗山公园,盛放的粉黛乱子草连片成群,如梦如幻,人们三五成群在步道上悠然散步。

  十几年前,牛岗山公园所在地水网黑臭、土壤裸露,附近居民拆迁留下的瓦砾、渣土在此堆积如山,这里一度成为无人问津的“垃圾山”。

  牛岗山公园的变化,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公园改造中的生动实践。牛岗山公园建筑采用绿色屋顶,雨落屋顶后,或汇入水管流入高位花池,或流入专门的雨水储存设施;在铺砖广场等主要产流源头,设有植草沟、下凹绿地等设施,用植物、卵石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通过管道顺接,引导雨水最终汇入中央水体雨花溪湖。

  在牛岗山公园地形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园林建设者引进新植物,恢复生态。以小叶榕、香樟、秋枫等常绿乔木为大基底,将大叶榕、麻楝、乌桕等树种种植其中,又在绿化树种外穿插种植荔枝、莲雾、香泡等果树,令公园的颜色更加多彩。在环湖区域,则以水生植物和疏林草地为主,让游客可最大限度地与自然亲密接触。

  牛岗山公园的焕新是“千园之城”建设的一个缩影。

  15个大型生态公园、379个滨河串珠公园、遍布城市的口袋公园……福州构建了涵盖自然保护地、闽江流域、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人人共享的公园体系。“千园之城”的生态魅力正在不断显现,重塑着市民“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绿色品质生活。

  以民为本

  提交民生幸福新答卷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殷切嘱托,声声入耳;砥砺前行,力量倍增。

  在有效利用公园空间时,如何丰富公园功能,提升市民游园体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市园林中心推出“公园+”模式,从公园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将公园与其他产业或业态进行融合,在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兼顾文化、科普、生态、健身、消费等多样化需求。

  如“公园+空间”,创新推出“林下空间”概念,通过移除长势不良的灌木、地被等中间层,打开绿色空间,让市民亲近大自然;“公园+健身”,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体育空间与公园绿地紧密结合,满足市民户外运动需求;“公园+智慧”,为游客提供语音自助、绿色能量、智慧泊车等智能化导览服务……随着公园功能越发多元,各个年龄段的市民游客需求被有效满足。

  以花为媒

  绘就花漾榕城新画卷

  以“绿”为基底,福州持续做好“花”文章。

  “福州的街区越来越漂亮了。”这不仅是北方人田贺文来榕定居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切身感受。“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处处花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除了常态化举办西湖公园菊花展、于山公园兰花展、茶亭公园荷花展等公园花事活动,市园林中心着手打造四季有花、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城市生态景观。

  经过精准绿化提升,福州的街道绿地已逐渐从绿化升级为花化、彩化和香化。如上下杭花漾街区,用生命力充盈的园林小景延伸了闽都文化的内涵。

  据统计,通过实施道路花化项目,市区118处总长约175.97公里的各类互通高架、人行天桥花坛种植三角梅,每年两次花开成瀑,扮靓城市街景。城区14条主干道及重要节点四季有花,总面积约1.14万平方米。

  在走街串巷中,市园林中心推行体验式设计法,总结出加密、加厚、填空白、加品种、添层次等15种城区绿化提升模式,成为其他城市的经验参考。

  景色随四季轮转,盎然生机蔓延在城市之间。

  近年来,福州持续串山连水,织补绿网,修复生态,建设纵横交错的城市绿色通道和生态景观走廊,打造绿意盎然的城市生态肌体,推动园林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福州将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到建设更加美好的山水城市之上,持续书写山、水、绿、城有机融合的生态文明新篇章,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记者 全怡月/文 陈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