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谢杰与却金亭

●张端彬

http://www.clnews.com.cn  2024-02-02 17:12:05    【字号

  谢杰(1536-1604),字汉甫,号绎梅,长乐江田村(今江田镇)人。父亲廷衮曾任县学教谕,长年在外,谢杰自幼便随母亲从江田来到玉田舅家暂住求学。当时书斋设在大王宫(原妈祖庙)。据谢氏族谱记载,谢杰“幼警敏,博学能古文词”。明隆庆四年(1570)乡试谢杰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授职行人司行人(七品)。两年后,谢杰就被朝廷派遣随正使萧崇业出使琉球国。

谢杰与却金亭

玉田的谢杰早年读书书斋

  当时琉球国是中国属国。它位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国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是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号称“万国津梁”。

  明洪武五年(1372)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三国,为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国国王察度遣弟泰期随杨载入朝,贡献万物,奉表称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洪武六年(1373)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使用明朝年号,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

  谢杰接受朝廷任命后,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只是一个七品官,朝廷却委以重任,忧的是此行怕有去无回。当时朝中的官员都怕出使琉球。中琉海路风大浪急,尤为险恶,只见怒海“浪大如山,浪迅知矢,风涛汹涌,极目连天”,比郑和开辟的西洋航线更为艰险。当时册封琉球使臣出使时,都做了有去无回的心理准备。他们提前给家中人交代了后事,并在封舟上“设桴翼,造水带至载棺,而函银牌于棺首,书云‘某使臣棺’,令见者收而瘗之”。由此可见出使琉球并不是一桩好差事,用当时官员的话可谓九死一生。

  要涉远洋必须造新船,郑和时代造的船已经破旧,大多不能用了,只能重新造船。福建盛产木材,但不是所有的木材都可以造船。谢杰在《琉球录撮要补遗》中这样写道:“舟急木必用松,桅木必用杉,舵木必用铁力。”铁力系乔木,高十余丈,木材坚实。谢杰明白,渡海靠的是船,没有坚船是无法漂洋过海的,也无法征服中琉这条险恶的航路,完成朝廷交付的册封重任。

  于是一棵棵坚实的木材被拽出深山老林,沉寂多年的吴航头造船厂又开始响起喧闹声。当时制造的海轮每艘有28个舱位,上下两层。谢杰要求,“每舱应多用龙骨,欲实而密令坚致可久,底必须厚,分为二层”,造船用的钉“必须坚,务择精铁。其铁须买之尤溪,价必多给,方得上好,慎勿轻买轻收”。制船的船匠谢杰主要选福州和漳州两地匠人,“漳匠善制造,凡船之坚致赖之,福匠善守成,凡船之格式赖之”。两地船匠“互相参较”,“弃短取长而两用之”。谢杰亲自监造每一艘出海船只,终于按时按质造出一批既美观又坚实的远洋巨轮。

  谢杰是在梅花洋奉使开洋。过东沙山时,谢杰留有诗《过东沙山》:“一线峨眉人望娇,芙蓉双黛削岧峣。看从日际晴如画,失却风前翠转遥。碧落无垠波接汉,沧波有信月随潮。探奇不用燃犀照,海怪年来已尽销。”从诗中所写的“波接汉”“月随潮”来看中琉航路确实险恶。当时每条封舟上均配备“船艄有三,伙长,司针者,舵工,司舵者;阿班、可篷、缭鍪、橹及执诸事者”。谢杰自幼在海边长大,熟悉大海暴怒的脾气。领海时,他从不随意裁减航海人员,“舵工名数倍于伙长者,以把舵劳,而主针逸也。人必足数,乃可行”。当时地方官欲裁减舵工,谢杰坚决加以阻止。至于册封使团配备的军士主要来自万安、梅花、定海各所军,部分地方官提议一概裁革,谢杰据理力争保存了定海、梅花两所的军士。后来在归途中,果然出事了,船偏离正常的航线飘到台湾洋面上。船上阿班对台洋附近海域情况不熟悉,“礁之有无,水之深浅”一概不知。还好定海、梅花这两所军士熟悉海况,告诉谢杰“某等幼随父兄钓鱼于此,其夷险备知之。从此抵家,万万可保无虞”。多亏谢杰有先见之明,保存梅花、定海两所的军士,否则必葬身鱼腹。

  舟抵岸后,众人互相拥抱。谢杰更是万分高兴,又叫来梅花、定海这两所军士,问道:“假如我舟飘入南,由闽人广之海路,汝知之乎?”军士回答,这只有万安军知道。

  谢杰顿时醒悟。他深刻总结这一教训:“大都海为危道,乡导各有其人。看针把舵过洋,须用漳人,由闽以北熟其道者,梅花、定海人。由闽以南熟其道者,镇东、南安人。至夷熟其道者,又须用夷人……兵不贵多,贵精。舶中择漳人,须试其谙于过海者。择梅花、定海人,须试其谙于闽、浙海道者。择万安人,须试其谙于闽、广海道者,又不可徒询其名而浪收也。”

  再次出海前,谢杰奏请朝廷,恢复封舟上的万安所军士。朝廷准奏,让先前裁掉的万安所军士重新回到封舟上,安定了士气。

  后来箫崇业调回朝廷,谢杰接任正使一职。谢杰平易近人,尊重下属官兵,善于总结他们丰富的航海经验。每次出海前,他都要虚心听取下属官兵的意见和要求。他坚持每天记日记,后来根据这些素材写了两本有关航海方面的书:《使琉球录》《琉球录摄要补遗》。再后来谢杰等人在编篡《使琉球录》详细地记载中琉航路的路线、方位和更次:“梅花头正南风东沙山,用单辰针六更船,又用辰巽针二更船小琉球头,乙卯针四更船彭佳山,单卯针十更船取钓鱼屿,又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黄尾屿,又用单卯针五更船取赤屿,用单卯针五更船取粘米山,又乙卯针六更船取马齿山,直到琉球。”较之前记述更为详细。此后前往琉球做生意的商船多半是按照谢杰等人标明的路线、方位和更次的。谢杰在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功不可没,也是继郑和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航海家。

  每次册封琉球时,谢杰都要在那儿待一段时间。虽说琉球是异国他乡,他没有半点陌生的感觉。这里的人穿的是汉服,用的是汉文,即便是土人也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这里人民十分善良,乡风纯朴。彼时正是琉球国的黄金时代,国内商业发达,码头货物堆积如山,可惜缺少货船不能将货物及时转运出去。谢杰带领封舟上的官兵帮助琉球国造了七八条货船,及时把积压的货物运往福建、台湾、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琉球靠贸易发了大财,也使琉球民众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琉球国王深为感动,曾七次送黄金给谢杰向他致谢,谢杰一次次婉辞。有谢杰《却金行》为证:“夷中一宴一酬金,使臣不改初来心。还君酬金尽君爵,为君翻作却金吟……”

  琉球王没有法子,只得遣使带金子到中国呈奏大明皇帝,请皇帝转颁,结果谢杰还是不肯收。来使只好又将这些金子带回琉球,上交国王。国王就用这些金子建了一座“却金亭”,表彰谢杰廉洁的操守与崇高的品德。此亭建造精美,古香古色,亭上“却金”二字系琉球王亲笔手书,字体朴实大方,表达琉球国人民的敬仰之情。以后大明册封使到琉球都以谢杰为榜样,廉洁自律,自动却金:“自后中山册封使皆相沿却金。”

  谢杰后来官至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为一品大员。谢杰著作颇丰,著有《顺天府志》《使琉球录》《琉球录撮要补遗》《日东交市记》《白云集》《遗诗》等,虚龄68岁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