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新闻 >> 长乐时讯 >> 正文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http://www.clnews.com.cn  2023-06-09 17:35:21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原标题: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公示,“长乐番薯种植系统”上榜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长乐新闻网讯 日前,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公示,拟将全国50项传统农业系统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福建省的“长乐番薯种植系统”“武夷岩茶文化系统”入选。

  此番“长乐番薯种植系统”上榜,对于纪念陈振龙诞辰480周年(引进番薯430周年)具有重要意义。

  期盼已久的农业文化遗产申创

  此次农业文化遗产申创,让人期盼已久。“早在2016年,农业农村部就批准了对‘长乐番薯’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从2022年起,我区就组织专家对“长乐番薯种植系统”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和技术、社会组织、景观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度挖掘长乐番薯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价值。今年3月,“长乐番薯种植系统”申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启动。

  据介绍,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在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我国是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并于2012年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

  目前,福建省已有5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尤溪联合梯田”“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此外,福建省还有“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尤溪联合梯田”“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4个子项目之一)等3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与浙江省并列全国第一。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番薯新品种振龙一号

  感人至深的冒死引进番薯事迹

  陈振龙冒死引进番薯的事迹,广为流传。“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这副刻在福州乌石山顶先薯亭两侧的对联,将长乐人陈振龙等与妈祖、神农并列,纪念他们引种番薯、拯救乡民的功德。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430周年,今年5月7日,由福州市农业农村局、长乐区人民政府主办,我区多部门及福州日报承办的首届福州番薯文化节暨“四海长乐 福薯万家”陈振龙番薯文化节在我区举行。

  文化节上,以陈振龙事迹为原型创作的闽剧《金薯传奇》在现场上演,将观众带回到1593年,重温“甘薯之父”陈振龙为解救家乡饥荒、“挟入藤篮试密航”的惊心动魄历史。

  陈振龙出生于明嘉靖年间,是鹤上镇青桥村人。他年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便弃儒经商,随商帮到吕宋岛(今菲律宾)做贸易。

  他发现吕宋岛种植的红苕,可生吃也可熟食,容易种植,想把红苕引种乡土。当时吕宋岛正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红苕也是由西班牙人带到当地种植的,管控十分严格,走私甚至会杀头。

  几番周折,在1593年春,50岁的陈振龙购买了八尺薯藤,秘密装于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浮在海水上(一说裹于缆绳中),最终带着这根“救命藤蔓”回到福州。

  陈振龙回国后,恰逢闽中大旱,他便让其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建议试种红苕以解粮荒。金学曾尽快试验栽种。随即,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后来,红苕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泛推广种植。由于是从番邦引进,明朝廷将这种植物定名为“番薯”。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陈振龙故居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陈振龙故居内的陈振龙雕像

  从点到面的番薯产业兴旺图景

  为更好推动番薯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我区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番薯综合竞争力。目前,长乐番薯年种植面积约3.3万亩,年产量达8.3万吨,主要分布于文岭、鹤上和潭头等乡镇。

  谈及番薯种植,不得不提到我区的一名“80后”。他10多年来传承陈振龙精神,专注于培育优质番薯,致力于打响长乐番薯品牌。他就是长乐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锋渠。

  董锋渠告诉记者,他是听着陈振龙引进番薯拯救万民的故事长大的。2012年,他从日本回国后下定决心传承陈振龙精神,在家乡种植最好的番薯品种,打响长乐番薯品牌。当年9月,他成立了番薯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拥有数百亩的番薯种植基地,年产量上千吨,带动多户农民增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去年至今,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文岭镇合力,打造300亩长乐番薯科技园。同时,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省农科院、福州市农科所、福建农林大学的农技专家,以及省、市级科技特派员等技术支撑,从种苗培育、用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进行技术改善,目前引进培育180个番薯品种。

  董锋渠和他的合作社,是长乐番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下,我区正通过延长番薯产业链、丰富番薯价值链,让产业兴起来、人气旺起来、村民富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董锋渠展示番薯制品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5月7日,首届福州番薯文化节举办,市民争相品尝各种番薯制品

  深度挖掘的长乐番薯文化品牌

  在广泛发展番薯产业的同时,我区注重“长乐番薯文化”的发掘与保护。

  前不久,位于鹤上镇青桥村的陈振龙故居,经过修缮后获得新生,成了延续乡村文脉、弘扬陈振龙精神的乡村教育新阵地。

  陈振龙故居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经修缮后开辟为“含弘化光·忧国怀乡”“泽济天下·家风咏传”“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苍生社稷·粮安天下”4个不同主题的展厅。

  4个展厅的展陈讲述了陈振龙家族爱乡济民的事迹,展示了历代官员助力推广番薯种植的功绩。身在其中,人们可以在详细的图文介绍和有趣的科技互动中,全方位了解“中国番薯引种第一人”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故事。

  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是陈振龙诞辰480周年(引进番薯430周年),我区启动福州陈振龙番薯文化宣传总体策划,实施“七个一”宣传策略,深入挖掘陈振龙番薯文化精髓,以番薯文化和产业为基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七个一”宣传策略包括:提升“一个馆”——陈振龙纪念馆;申创“一个文化遗产”——“长乐番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举办“一个节”——福州番薯文化节暨“四海长乐 福薯万家”陈振龙番薯文化节;传读“一本乡土读物”——《番薯情》;打造“一方田”——长乐“百薯园”;排演“一台戏”——新编古装传奇闽剧《金薯传奇》;拍摄“一部片”——《陈振龙番薯》系列专题片。

长乐番薯,“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长乐番薯制品种类繁多

  (特约记者 徐文宇 石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