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黄世鼎《吴航诗话》之饱学多才状元陈谨

作者 黄世鼎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4-08 15:16:18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陈谨(1525—1566年),字德言,号环江,长乐光俗里(今营前)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陈谨以《诗经》应壬子科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22名成绩参加殿试。

  陈谨的殿试策对温厚平实,议论时不偏不激,文笔温润醇雅,深受会试主考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阶的赏识。徐阶推荐给嘉靖皇帝面试,以便确定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陈谨上殿面试时,皇上觉得陈谨不但“策对”写得好,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但不知应对能力如何?于是就问陈谨家乡有何景致?陈谨随口答道营前有十二景:“青州塔影,白马钟声。虎丘夜月,龙窟秋涛。五峰耸翠,三石垂青。八仙留迹,七星伴月。西山樵唱,环浦渔歌。文笔尖峰,半月沉江。”陈谨的口才深受嘉靖皇帝的褒奖,定为状元(即癸丑科状元)。陈谨才思敏捷,对答如流是他对家乡营前景色,情有独钟,了如指掌。一幅山水画,他也能虚虚实实融为一体,他平时对画图体察入微,遣词准确又有高度概括,刻划细致而境界浑然。从陈谨《题金碧岩画》①一诗,就可见一斑:

  [古诗注解]

  [1]题画:近体诗“和诗”延伸至“和画”,即诗画。题画诗要求既要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了画境,又扩展和深化了画境。陈谨这首《题金碧岩画》诗,仿佛看到画面楼阁高耸,云山迷蒙,依稀可见。古道近处,禅寺隐藏在松、竹深处,依依杨柳掩映着石桥。游人骑着马儿踏青,远处有一扁舟在江流潮水中飘浮。陈谨以生花之笔,示现画面,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论断。为此陈谨巧对嘉靖皇帝,就不足为奇了。

  [2]参差: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3]迢递(tiáo dì):形容路途遥远。

  [4]篁:指竹子,也指长竹子。

  [5]徙倚:值得玩游处。

  [6]华簪终日胜鸾镳:“簪”(长针),后专指妇女插定发髻的首饰。华簪,借喻美好的景观。“鸾”即銮的通假;“镳”(biāo)马嚼子前沿部分,鸾镳即銮驾。这句诗意终日沉醉在山水景致中胜过在朝为官,奉侍皇帝。

  陈谨为人忠直不阿,廉洁爱民。平时其除公务外,多闭户研读,不轻交结,不受人财物,因而得到座师徐阶的器重,经徐阶提携升任南京太仆寺丞,不久改任尚宝司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转授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迁右春坊中允。

  陈谨对家乡周遭山川名胜耳熟能详,为了改变乡亲生活环境,他做了有口皆碑的大工程:

  陈谨中状元回乡祭祖,看到家乡道路狭窄,雨天泥泞难行,便慷慨捐资铺了三条“三块的石板”大路:南由岐头道铺至状元岭,北由营前邹厝里铺至湖里山下,东由营前里陈铺至长安村“白石桥”头,总长六里。因笔者的陈姓祖母外家在营前里,笔者小时去营前乡,都从泮野村旁上长安岭,走了狭窄两里山间小径,向下走湖里“白石桥”,踏上东向“三块的石板”路,到达营前乡。

  另外,陈谨看到营前乡亲要到“岐头洋”耕作,及来往客商,因受到营前横江阻隔、涉渡艰难,便将皇帝赐予的良田十亩,献给陈氏宗祠用作设“义渡”费用。这就不仅方便了营前、岐头、洞头三村陈氏父老,连港里包括马头、岭头、塘屿、山腰等十几个村的人,交通来往也大大方便了。

  天公无眼,陈谨却英年身故: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会试同考官时,其父病故,丁忧居家守制三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福州“三卫”兵卒因索饷作乱,抄掠城台官宦、富豪人家。家丁为制止侵扰与兵卒相殴,陈谨见此出门解劝,因丧绖在身无威仪,混乱中为乱梃所伤,卧病月余辞世,年仅42岁,葬于营前洞头山麓。陈谨被殴一案虽有追究,因人际关系最后也不了了之。

  长乐民间传说,陈谨被害,张冠李戴却加祸于洋屿满族“旗下里”人。因旗下里,有特殊地位有恃无恐,打死堂堂状元,不当一回事:陈谨被害,龙颜大怒,降旨特令陈谨夫人要把这族斩尽杀绝,杀到夫人发笑为止。“旗下人”推出几个癞疠头人,以备夫人斩杀。陈谨夫人咬牙切齿,愤恨填膺,右手紧执钢刀,左手去抓头发,但癞疠头,滑来滑去,无发可抓,陈谨夫人不禁失声发笑……。这一传说,可以说在长乐区域“家喻户晓”。笔者小时就听到这一故事,也信其为真。事实上这是无稽之谈。

  陈谨出生明·嘉靖4年,即公元1525年。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镇闽将军阿尔泰奏请朝廷,从老四旗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进驻长乐洋屿村,俗称“旗下里”。两者相距二百多年,为此陈谨遇害与“旗下里”人风马牛不相及。

  [相关链接]一

  陈谨籍贯探究

  在福州《仓山区志》一书中,堂而皇之写道:状元陈谨籍贯仓山区。陈谨于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光俗里(今营前街道)。他的墓道在营前洞口村山麓。这与福州仓山区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仓山区志》有这样的提法?笔者把《仓山区志》提法的根由,叙述如下:

  明·嘉靖年间(十六世纪中叶),瀛前带屡受倭患祸害,陈谨的父亲—伯亮因避倭寇抢掠骚扰,举家从瀛前迁往福州南门外洗马桥。陈伯亮诚实厚道,在洗马桥开米铺,诚信经商。为此陈谨在今福州仓山生活过一段时光。更主要的原因是:原属闽侯县的高洋、光俗(营前乡)至得、钦仁、绍惠、江左等六里地域的乡村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划给长乐县。明朝时,营前等沿着闽江和靠近闽江的乡村不属长乐管辖。

  由于时代变迁,市县区域划分合并在所难免,历史上出了大人物必然引起家乡人的自豪,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出个堂堂的状元呢!

  [相关链接]二

  陈谨高科之兆

  有一年,陈谨的母亲到福州办事,返回时无船可渡。她只好绕道步行到峡北,再搭渡船到峡南。开船后突然江面狂风大作,巨浪掀天,渡船连忙靠岸暂避。船夫低着头,正在着急,忽听有人说:“陈大人在此,还不风平浪静!”抬头一看,果然水平风止,心下好生奇怪。看看岸上无行人。再看船舶内,不过四男一女。“刚才是谁说话?你们中有谁姓陈?”船夫问道。可是,他们谁也没有说过话,也都不姓陈,只有那位怀有身孕的妇女说是丈夫姓陈。船夫见多识广,暗忖道“这‘陈大人’莫不是那腹中的胎儿”便连祝贺那妇女“必生贵子”。

  陈谨出生的那天,其父正在江对岸的田里耕作,猛然隔江望见自家屋顶火光冲天,以为遭了火灾,便不顾一切,匆匆赶回家里。却原来是妻子刚刚分娩。这使他又惊又喜,联想起船夫说的话,更相信这是吉人天兆,此子日后定非凡人。

  陈谨四岁时,有段时间随母亲住在外婆家,正碰上当地“大王神”过生日。外婆带了供礼到大王庙去祭奠,陈谨也蹦蹦跳跳地跟着。进庙门时,陈谨发现那泥塑的大王站起来了,赶快躲到外婆背后,说:“外婆,您看!大王站起来了!”外婆年老眼花,什么也没有看到,哪里肯信?就制止道:“小孩子家,别说话!”陈谨却坚持说:“真的!我看见的!不信您把桔子放在大王的袍子上,等会再看!”外祖母就依着他将一个桔子放在大王膝盖处的袍子上,陈谨咚咚跑出庙门,然后再一步步走进来。果然桔子滚下来老远。外婆虽然看不清大王的动作,却也相信确实站起来过。她想起女儿女婿以前说的种种怪异现象,确信这孩子必定出人头地。

  陈谨自幼聪明,要上学了,可当时他的家乡营前村很小,没有私塾,父母只得安排他过河就读。有一天天黑了,还不见陈谨回家。母亲放心不下,就到河边去迎接。远远望见小陈谨走来,有两盏灯笼在前边引路。到家后,母亲问他是几个人一同回来,陈谨却说:“就我一个人!”母亲越发惊奇。

  随后,他又到附近的村求学,就住在陈氏宗祠的耳房里,奇怪的是,他住的房间夏天竟没有蚊子。后来乡里人都争着到那里过夜。

  不仅古人相信吉人天相,至今陈谨的家乡还在流传着这些故事。

  附:该《传说》摘自《营前陈氏族谱·传说》。族谱中附记这些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包含封建迷信成份,但从中体现他们对为里争光的杰出人物崇敬心情,有一定合理成分,历代状元都附有类似传说,如“马铎夺魁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