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2017两会 >> 即时报道 >> 正文

聚焦委员提案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1-07 20:29:07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九三学社长乐市委员会

  关于发展创意产业促进我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海西动漫创意之都、福建VR产业园先后落户我市,德成集团文化创意园正在加快建设,闽台文化创意园区项目、海峡文化创意项目,已达成意向,正着手前期有关工作。我市创意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总体上尚处起步阶段,大多数项目仍在规划、招商和建设之中,创意经济在我市经济总量中占比极小,创意园区缺乏配套产业链及互补性企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集聚效应、集群优势尚未显现,与纺织业等传统支柱产业融合不深,创意人才缺乏,创意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有待今后加强。为此,我们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一要把发展创意产业当作我市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有效发挥政府的产业引导作用;二要成立运作高效的创意产业领导机构,制定行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总体规划及实施策略,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服务工作;三要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出台土地、工商、科技、财政、税收等相关领域的扶持政策,并注重政策的“含金量”、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四要鼓励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发挥作用,大力发展研究策划、投资咨询、市场经纪等各类创意中介组织,发挥社会资源积极作用;五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鼓励创意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保护创意产业机构人员的合法权益。

  2、加强招商引资,做大数字创意产业。海西动漫之都和VR产业园是我市最有影响力的创意科技项目,极富增长潜力。当前,政府要强化协调服务,主动帮助项目业主,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加速招商引资工作步伐,努力引进配套的优质数字创意项目,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并发挥基地现有龙头企业在动漫、游戏、虚拟技术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和影响力,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壮大,争取早日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3、抓紧规划建设,推进在议在建项目。对在建中的德成集团文化创意园,要促其尽早建成并投入运营,同时,要督促业主,加强与已签约的国家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的合作,强化园区创意功能,提升产品创意元素,朝着打造独具特色的全国最大黄金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目标去努力。对计划中的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定位,抓紧协调解决林地、土地指标问题以及涉及福州新区临空保税物流园区规划问题,力争项目尽快启动报批。对在洽的项目要专人负责,密切跟踪,适时对接,巩牢情感根基。要借助全市正在兴起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的东风,加大工作力度,谋划引进一批创意创新项目,培植新生力量,增强创意产业发展后劲。

  4、借助创意动力,加速传统产业蜕变。把工业设计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倡导原创设计,追求独一无二,强化品牌建设,促进纺织业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创意纺织业,实现产品织造材质、工艺技术、花型纹样不断创新,彻底改变我市传统纺织业产量高、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以“仿织”为主的弊端,加速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的蜕变,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5、响应万众创新,打造文化创意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商业相结合,将艺术的感悟融入经济载体,让创意所产生的有形产品更加容易进入百姓生活,在带给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丰富交流活动,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业界交流。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本土创意人士到域外比较有特色和有影响的地方参观学习,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及业界成功人士来我市指导,通过传经送宝、博采众长,促进理念更新,找准发展方向。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举办长乐市动漫艺术展,并不断拓展规模、丰富内涵、提高品味、增强实效。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意艺术和设计方面专项比赛,吸引社会关注,活跃创意氛围,扩大业界影响。

  7、挖掘地方资源,弘扬本土创意文化。文化是创意产品的灵魂,善用地方文化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创意产品。要深度挖掘民族的、地方的、特色的文化内涵,推动我市创意经济与深厚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我市创意经济发展寻求精神动力。注重本地土特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巧妙加入地方元素和创意理念,开发出更有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既提升我市知名度又促进土特产品外销。积极挖掘本地历史典故和传说,开发影视戏剧、电子游戏等文化产品,弘扬我市厚重的传统文化。在手工艺品和纺织品设计中更多地植入长乐元素,展现地域原创之美。

  8、培育人才队伍,提升创意总体水平。以行业协会的名义与相关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委托培养本地创意人才。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战略,广开招贤渠道,向社会招收急需的各类创意人才,尤其是兼具创意产业设计、制作、营销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名家、名师到我市创意行业兼职或全职工作,可无偿为域外艺术家提供环境良好的工作室,利用名人效应,带动更多的高端人才为我市服务。完善奖励政策,提高奖励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意各类人才予以重奖,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长乐民进综合支部

  关于建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建议

  “医养结合”就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模式。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由专业医疗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生活起居,提供集医疗、护理、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因此,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合理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提高为老年人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

  二是乡镇卫生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乡镇卫生院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及时、方便的医疗服务,切实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对健康老人,可提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有需求的老人,可提供疾病诊治、心理咨询、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并解决老年人看病不方便及长期住院问题。同时,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应急预案,当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

  三是积极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依托各地的卫生职业学院,成立“老年照护与护理学院”,开设养老服务管理、养老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康复等专业,并将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纳入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定点培训基地,多层次开展养老服务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持证上岗率。同时,建立养老护理员评定奖补政策,吸引专业人才投身养老服务行业,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的护理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举办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护理院,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既满足老年人群生活需求,又满足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康复的需求。这样既解决养老服务体系医护人员紧缺,又能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形成就近、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五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服务模式,对慢性病,如偏瘫、骨关节疾病、老年痴呆、糖尿病并发症等,发挥中医药特色进行调理,并予以医保等政策支持。

  关于“打响郑和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建议

   科技文化体育新闻界李晓旭委员

  我市在城市文化品牌培育上,已形成郑和文化、冰心文化、琴江满族文化、潭头湿地文化等城市文化品牌。其中,郑和文化最有人文底蕴、最具影响力、最具开发潜力与价值。打响郑和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美誉度,展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形象,都具重要作用。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理顺管理体制。目前,有关郑和文化在长乐的遗址,存在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以及乡镇村多头管理现象,严重阻碍了文化品牌的培育,建议市政府尽快理顺有关郑和文化的管理体制,专题成立一个由市委宣传部、文体局、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等共同组成的郑和文化遗址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具体的工作机构,给予必要的人才、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快郑和文化产业化运作,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法人参与的产业化之路,挂牌成立法人运作的郑和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向着产业化方向迈进。

  二是加快制订郑和文化旅游发展详规。本着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的规划原则,加快编制郑和文化遗址保护控制性详规,打造以“显应宫、三峰寺塔、文石登文道、母梦楼、郑和广场”为主题的郑和文化公园,积极配合福州市文物部门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址申报工作,把郑和以长乐为开洋地的影响力,不断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三是加快构建郑和文化投入机制。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加快构建郑和文化投入机制,建立市郑和文化产业运作专项基金,逐年落实投资目标;对照有关国务院、省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实施税收、规费优惠减免,激发民营业主及海内外投资者参与郑和商业性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郑和文化研究会的作用,通过各种公益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郑和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是加快实施郑和文化品牌包装。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实施郑和文化品牌推介包装,从媒体宣传、活动策划、项目实施等方面联动出击,扩大郑和文化品牌影响力。一是在全市重点市政建设场所,广泛设立郑和文化宣传牌,形成地域空间上的文化推介规模效应。二是积极开展郑和文化创作活动,广泛征集歌曲、舞蹈、标识、征文,并将郑和史迹陈列馆这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伸为青少年夏令营营地。三是继续办好郑和开洋节。由市委宣传部、文体局、旅游局等共同承办,开展郑和下西洋文艺表演、显应宫考古成果展、旅游产品推介等系列活动。四是每年举办东南亚及非洲郑和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联动显应宫、云门寺等寺院举行迎新年撞钟祈福活动。

  郑和文化是我市独特的城市文化“王牌”,这一文化资源不可多得,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为此,建议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科学规划、精心运作、全力推介,早日打造、打响郑和文化品牌,早日形成城市文化品牌驱动引擎、文化品牌优势项目,进一步提升长乐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

  关于加强协作推进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陈新忠委员

  近年来,我市实施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给广大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极大的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全市现共有公交线路19条,2016年全年共新增5条线路,优化延伸5条公交线路,新增里程133公里,全市公交营运线路总里程达299.5公里,覆盖吴航、航城、漳港、营前、首占、玉田、鹤上、猴屿、潭头、湖南、古槐镇、文武砂镇共12个乡镇(街道),并建成首占新区公交枢纽站、泮野公交总站、森林公园公交首末站,在建滨海工业区临时首末站,拟建滨海、金峰、江田公交枢纽站等。但是目前这一惠民工程在运行机制和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于民,实现发展红利全民共享,建议如下:

  一、落实征交地责任,推动公交场站建设。公交场站建设的征地工作一直是限制长乐公交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征地问题难以落实,不仅影响公交场站的建设,也导致多条乡镇的公交线路无法开通,建议明确征地拆迁的时间节点并适当提供一些政策扶持,国土、规划等部门大力支持,指导协调金峰、江田、松下等镇尽快落实公交枢纽站(首末站)的征地工作,为公交一体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公交绿色出行。为进一步推广新能源公交车,促进我市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闽运公司提前购置110部纯电动公交车作为2017年开通新线路使用。由于纯电动公交车续航能力较差,现有的五台便携式充电桩充电速度无法满足纯电动公交车的充电需求。为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须根据目前纯电动公交车投放线路实际情况,安装便携式充电桩或建设固定充电站,为车辆的运行提供能源补给。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新区公交枢纽站固定充电桩等项目建设,建议发改、财政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资金筹措方面给予支持,供电部门予以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制定良性长效机制,确保公交持续发展。公交行业属非盈利性惠民事业,近年来我市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群众公共出行,交通部门将在市政府现有扶持城乡公交发展系列举措的基础上,提出支持公交发展的具体措施,并争取形成长效、常态工作机制,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开阔视野、加强学习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探索和建立公交企业成本规制,合理界定公交行业成本范围,科学测算、审核和评价公交企业经营状况,促进公交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规范营收,争取将公交发展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对公交运营亏损补贴的透明度。通过规范企业成本费用审计、评价制度和建立长效的公交亏损补贴机制,确保公交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城市公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公交优先发展理念的理解、政策的制定、财政的支持以及科学的公交规划等,都将对城市公交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面对群众们迫切希望,公交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乡镇(街道)之间的通力合作。相信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实现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指日可待。

  关于统筹规划,全面融入滨海新城发展的建议

  ●漳港街道政协联络组

  福建省政府2016年11月30日批准的《福州新区发展规划》是指导福州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滨海新城定位为国际化新城、居住及产业新城,是区域的科研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集中发展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文化娱乐、国际商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大福州的中心功能。建设宜居休闲的功能集中区,发展文化休闲养老产业,建设山边、滨海、滨湖居住区,承担福州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人口居住功能。为更好地把握眼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打造福州新区滨海新城,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提出建议如下:

  一、全面融入“海上福州”建设,打造文化品牌。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一条现代化滨海城市带”,以长乐滨海新城为核心,利用滨海大道串联各城市组团,形成新兴滨海城市带和景观带,并要求“深入挖掘福州海洋文化资源,充分挖掘郑和文化品牌”。漳港街道地处滨海工业集中区和航空港工业集中区连接轴线的核心地段,境内有长达7.9公里的滨海路段,海岸线绵延12公里,且是离福州市区最近的海边,仅3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为了加快融入“海上福州”建设,建议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沿滨海大道的各个乡镇(街道)资源,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快国家级海洋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进度,把海洋公园规划区周边的项目整合进总体规划,如华讯亚太孵化基地、锦绣路建设、总部经济区及海鲜一条街等,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海洋公园,为“海上福州”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加快推进“绿化长乐”建设,发展生态新城。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按照生态型城市发展模式指导新区开发建设,维护新区自然绿色,突出江、海特色,彰显绿色本底,开发建设亲近自然的宜居生态型社区,打造居住绿色。为了更好地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建议市住建局、市园林局、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调研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实地考察,对各乡镇(街道)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地理状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与整体把握,从市级层面进行点、线、面的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层层铺开,使绿化工程既符合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又能从全市的战略布局出发,真正实现绿茵惠民、城市森林化,使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深入每个群众心里。

  三、严格进行“两违”综合整治,加强城镇管理。为科学、合理地建设发展滨海新城,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的原则,合理使用土地,坚决打击违法用地与违法建设行为,同时,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和配合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城市建设档次。加强各片区海域“两违”整治工作,对海岸线范围内的占用沿海岸线滩涂海域、林地、耕地以及餐饮场所、加工厂、采砂场、养殖场等各类违建进行综合整治,维护滨海片区生态环境和建设秩序。同时加强疏导,建立疏堵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快群众建房的审批进度,引导群众建房按照规范程序进行。

  关于发展城乡村居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建议

  ●林俊成委员

  近年来,全市城乡村居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民健身路径和村级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对改善全民健身条件,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广大市民对强身健体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周边的体育设施总量、分布不平衡,尤其是老城区和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缺乏,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推动城乡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要形成以镇乡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社区组织网络。结合文明镇、村、小区的建设和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村居社区体育必然要形成网络化的组织来满足居民体育的要求。镇乡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是城市基层社区的管理部门,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可能成为村居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的依托。各类体育协会将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成为今后村居社区体育发展的理想模式,广泛地组织开展村居社区体育工作。

  2、要促进社区体育主体更加多质化,时间更加业余化,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根据调研显示,学生、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它人员的体育利益取向的社区化趋势,必将导致社区体育参加者的多质化,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各类人都有时间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将使主体多质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专门时间专业化的体育活动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清晨、傍晚、周末、节假日将被充分利用,村居社区体育活动时间业余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要求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现有的韵律性、表演性、娱乐性、传统性的活动内容将继续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改善,更多非竞技化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将受到人们的欢迎。

  3、要逐步解决村居社区体育设施不足和利用率低下的情况。要进一步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规划,努力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置城乡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各体育场馆应全面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也应逐步向社会开放,补充体育场馆不足。应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全民健身经费筹集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侨胞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群众消费水平的健身市场。

  4、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要用完善的指导员制度使村居社区体育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得到保障;另外,将会有更多的体育教师及体育院校的学生加入到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行列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紧缺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的科学指导工作,编辑出版或征订一批图书,指导群众科学锻炼身体。

  5、要努力改善城乡村居社区体育的管理缺陷。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村居社区体育工作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村居社区自我管理,理顺社区体育组织与政府行政机构的关系,保证社区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逐步完善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推动村居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活动对提高个人的体质以及促进村居社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所以,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而城乡村居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