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先薯亭”的来历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9-12 09:19:51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福州乌石山上有座古朴的八柱圆形的石亭子,叫“先薯亭”。你知道这“先薯亭”的来历吗?

  我们这里原先不出产红薯,它是从菲律宾引进来的,所以人们又叫番薯。

  传说明代时,长乐有个大商人,叫陈振龙。那年,陈振龙的船因遭台风,在菲律宾吕宋岛抛锚。那岛遍地荒沙。沙地上长着一种长藤绿叶的植物,织成一片绿色的地毯。在青藤绿叶底端系着一串串粉红色拳头大小的东西。一个土著人从沙土里掘出一条生吃,吃得津津有味。陈振龙甚感奇怪,就走上前去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那土著人不懂福州话,只一个劲地摇头。

  这中间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近前答话:“当地土人叫白薯。我们华侨叫番薯。能生吃,煮熟更好吃,味甜似糖。”

  “沙地里都能种吗?”“能种能种。”

  陈振龙一听心中暗喜:“下长乐一带全是沙地,土质贫瘠,十年九旱。我带回国引种,这样乡亲就不愁饿肚子了。”他向那老人深深地施了一个礼道:“依伯,我想买几个尝尝。”

  那老人早看穿陈振龙的心思,他掘了根白薯递给陈振龙,唉声叹气:“当地土人有规定,许吃不许带。开船前,番仔兵都要上船盘查。倘有发现,不但没收全船货物,连人也要关起来。”

  陈振龙一听也犯愁了:“这如何是好?”

  他咬了口白薯,又脆又甜,甚是好吃。吃完一个,那老人又递给他三个。陈振龙又吃了一个,剩下两个偷偷地塞到身上带回船。

  当天晚上,正当陈振龙怀揣白薯欢欢喜喜进入梦乡之时,忽听岸上一片锣声,人声喧哗。他惊醒了,忙爬起来,一瞧,只见岸上点着无数灯笼火把,一群番仔兵持刀荷枪冲上船来。陈振龙急了,如果让番仔兵搜出白薯来那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忙跑到船尾装作出恭,趁混乱把白薯扔进海中。

  番仔兵如虎似狼,翻箱倒柜四处搜查,连船舱板也撬开了,结果什么也没搜出来。只好败兴而去。

  这一折腾,不觉天色微亮,马上要开船了,陈振龙痛心极了。

  这时,昨天那个白发老人拢到船旁。他见陈振龙失魂落魄似的呆呆不语,忙将戴在头上番薯藤编的斗笠递给他,安慰道:“依弟,莫灰心丧气。你只要将这捆番薯藤编成船缆缠在船旁混出港口带回国,秋后就会长出千条万条番薯。”说完又交代,“番薯可切成片晒成薯干或薯米,洗薯米滤干的水可晾成薯粉,晒干,几年不坏。碰上三年大旱也不会饿肚子。”

  陈振龙一听,喜上眉头。他双手捧着番薯藤,千恩万谢那老人。

  那老人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值得谢!我也是长乐人。家乡十年九旱,无法立足,只好跑到异国谋生。”匆匆交代几句忙转身走了。

  陈振龙照那老人的话,将番薯藤编成船缆挂在船旁,忙吩咐开船。

  混出港口后,陈振龙忙把番薯藤浸在淡水中。正值海中刮南风。顺风船在海上走了五天六夜,历尽风浪摇颠之苦,终于把番薯种引回中国。

  这一年长乐闹春头旱,百余日滴雨未下,插不下秧。而陈振龙与他儿子试种的两亩沙地里却收了一百多担番薯。第二年又是大旱之年。陈振龙忙动员乡亲们广种番薯。结果家家户户门前堆着山一样高的番薯。乡亲们靠番薯度过了荒年。闽县、侯官、连江、福清、永泰的农民闻讯后也纷纷赶到长乐引种番薯。不几年功夫,青藤绿叶铺遍八闽大地。后来家乡人给陈振龙父子送了一块“德政碑”,并在福州乌石山上盖了这座先薯亭。

  (作者 张端彬)

  (原载于2002年4月13日 《福州晚报》)

相关新闻